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梁归智 王瑞兵
一、文章缘起
戊寅之年, 每逢周末, 山西大学哲学系隽才李春安、王瑞兵二君则到舍下夜话, 李君于哲思偏长, 王君则更有文致。近与王君剧谈《红楼梦》, 所相触磕启沃者尤多。王君所谈, 有一种哲学系出身的话语风格, 而笔者也有已经习惯的思致文风, 因而将谈话整理成文之时, 于话语形式的不一致, 颇感踌躇。继而思之, 保持对照鲜明的话语方式, 正可凸显思想交流的真实, 反有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鲜感和刺激作用。因此下面行文, 其语言风格的驳杂, 正是有意为之,尚望读者垂鉴。

二、哲学的观照: 态度、原则和前提
阅读《红楼梦》的基本态度, 应该回到《红楼梦》本身, 尽量搁置前在的哲学、政治、社会理论、文艺观点, 尽量避免用一种理论去分割《红楼梦》、解剖《红楼梦》。虽然, 我们承认, 我们的理解和解读总是有一种前在的意向和语境的制约, 但我们还是能够回到《红楼梦》的原初言说和我们的原初阅读体验中去, 进而澄清《红楼梦》内在的精神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某种逻辑推断的结果, 而是从《红楼梦》文本中慢慢浮现出来, 凝固于我们内在体验中的一种基本稳定的精神意蕴和体验形式。这种意蕴和形式凭借对《红楼梦》的一些基本语汇阐释和- 些现象描述, 可能予以还原出来, 从而使我们得以剥除历史、政治、文化加之于《红楼梦》之上的尘埃与迷雾, 最终能够探究到进入这座艺术迷宫的真正入口并踏上它的阶石。我们所认同的基本原则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品性、行动、事态都源于作者的精神结构, 正是这一结构支配着《红楼梦》小说的人物精神品性、意愿和态度, 并将其置入特定的情境中, 使之交互生发出这一意愿的确定内容。那么我们对人物的态度、意愿及其所处情境的体验就是对作者内在精神结构体验形式的充实与完满。在对自我阅读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