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唐家祚
一、说“末世”与“无可奈何”

人们或认为《红楼梦》写的是封建末世,其实不然。我们且看作者自己及其知情人脂砚斋怎么说的。

《红楼梦》第一回说贾雨村“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第二回,冷子兴对贾雨村道:“如今这荣国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脂本此处有接连三批:“请记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作者之原意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末世了。”

此外,第五回、第十七至十八回等处都有类似上述的说法和脂批,都毫不含糊的说明了所谓末世都指具体的仕宦之族的末世。

那么,历史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了一本《清史简编》,第三章是“康雍乾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为适应生产关系变化所采取的措施是有成效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都是政府所允许并在其控制之下的。

但也有一种与《清史简编》略有不同的看法,如《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1期所载景戎华的文章,题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三个周期》,文中说:“嘉靖以后,广泛出现在手工业各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萌芽同步发生;清兵入关,使它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清王朝是第三次民族大融合,但以历史在一段时期的倒退为代价。”
二说虽有所异,但都说明了:在康雍乾之世封建主义不是日薄西山,而是被强化了。华文指出:资本主义萌芽不是在成长而是受到毁灭性的摧残。

我们由此看到:由于新的生产力没有形成,旧的生产关系便不可能被突破。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着许多王朝的更替和不可胜数的世族的兴衰,究其实质不过是封建特权与财富的再分配、再再分配而已。如果把封建社会史比成一根极长的一环扣一环的链条,则王朝与世族的兴衰便是构成这链条的许多连环,每年每月每日都有或大或小的封建体的兴衰在扮演着、重复着,在新的生产力出现之前看不到它的终结。

实际上曹雪芹所看到的是一个个封建链条中的盛衰连环,所以《红楼梦》第二回起着一诗道:“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冷眼旁观人。”其矛头是指向由衰而盛者的,那冷眼旁观人是曹雪芹自己。他从繁华旧梦中醒过来,到了“茅椽蓬牖”的境地,以过来人的心境回思既往,以辛酸泪眼审视大厦倾倒时玉石俱焚的惨剧,同时又冷冷讽刺那乱烘烘登场的新发户,向他们指出:谁也逃不出那盛衰的恶性循环,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因此他让读者(包括“谋虚逐妄”之辈)从繁华靡丽中看到了衰败腐朽,从忠厚孝友中看到了虚伪和倾轧,从君恩祖德中感到了恐惧颤栗,从儿女柔情中读到了《离骚》、《孤愤》。他借冷子兴的口骂他那时代是“成则王侯败则贼”。那个世界是那么颠倒错乱、阴森恐怖,他真是哭也哭不完,骂也骂不尽,只剩下无可奈何的悲哀。

曹雪芹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愤懑是被他自己和脂砚斋所反复强调了的,正视这四个字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好处。

《红楼梦》第五回,写仙女房内有联道:“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脂批:“女儿之心(按:指下联),女儿之境(指上联),两句尽矣。撰通部大书不难,最难是此等处。可知皆从无可奈何而有。”是说此联乃对《红楼梦》一书的高度概括。“天”作“时”字解,就如同《牡丹亭》的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所以幻境此联是从“女儿”的立场出发,诅咒那无可救药的时代。我们在前面论证了朊?世是指具体世族的末世,这儿怎么又骂起时代来呢?那因为前者是从属于后者的。

《红楼梦引》“开辟鸿濛,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几句话骂尽世俗,说世俗都是色鬼淫魔,没一个是真正的多情种子,他作此书实乏知音(他说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只为块垒在心,骨鲠在喉,泪已盈眶,才试著倾其愤懑、抒其哀思,以排遣自己的萧条寂寞。这是作书时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一回,石碣上头有两句道:“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于第一句末,脂批:“书之本旨”;于第二句末,脂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是对美的毁灭无可奈何。

十九回,袭人谎说欲去,宝玉叹道:“早知道都是要去的,我就不该弄了来,临了剩我一个孤儿。说着便赌气上床睡了。”脂批:“又到无何奈何之时了。”这是面对滔滔浊世、与夫万目睚眦而孤独寂寞的无可奈何。事虽写小儿一段痴情,却是斑斑血泪,真是天地茫茫,何人慰我幽独?这般的无可奈何,只好付之一恸了。嘉庆间有自号“二知道人”者在其《红楼梦说梦》中说了几句有见地的话:“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情以发之。同是一把辛酸泪也。”

综上所述,是知“无可奈何”四字中有爱有憎,有抗议有灰心,有叹惋有诅咒,有无尽的空虚和寂寞,有世人昏昏我独醒的嫉愤,唯独没有希望或憧憬,可见其意思并不那么消极,实为《红楼梦》一书的基调,怨不得脂砚斋那么反复强调和赞叹。

二、试谈“情不情、情情”、“痴情”(意淫)与《西江月》

题目所列诸项,除“情情”评黛玉外,其余乃从不同角度对宝玉一生总评。

据庚辰本《石头记》十九回的脂批,佚稿末回有警幻“情榜”。批语说:“后观情榜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语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

什么叫“评痴”呢?原来在第五回上,警幻对宝玉说:“如尔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唯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以意淫释痴情,的确使人“囫囵”不解;而对“情不情、情情”,竟有评而无注,无迹可寻,其为“囫囵不解”当然在“评痴”之上了。

不过“评痴”还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警幻提了条线索,即:得“意淫”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有了这线索,我们便找到了许多痴情(意淫)的例证,如:三十回“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五十八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不但对活生生的女儿是那么痴,对挂图上的美人(十九回)、刘姥姥胡诌出的女儿故事(三十九回、四十三回)、断线逝去的美人风筝(七十回)也都那么痴。这些故事有下列特点:一、宝玉的痴情是无私的;二、“敬”与“慕”兼而有之;三、有对女儿不幸的深刻同情;四、他生活在美的幻想之中,情真意挚,坚信而不疑。这四点合起来便是痴情(意淫)。

但什么是“情不情”呢?

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我乞援于《辞海》,在“情”字条中有这样的话:“《荀子正名》:‘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引申为事物的本性。”我忽然想起在第二十五回中癞僧擎玉长叹道:“可羡你当日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这明明指出:顽石本性乃不情之物,因通灵而有了情;另一方面,情是无知无识、麻抜?不仁的对立面,也就是世俗的对立面。则宝玉之情,情其所当情;宝玉之所憎(不情),憎其所必憎,好恶不与世俗同。这便是“情不情”应有的解释。《西江月》,又是“情不情”的形象化。妙在《西江月》是以世俗观点描绘宝玉,便使得宝玉这一爱憎异乎世俗的“奇人”形象跃然纸上。请以“愚顽怕读文章”一句为例:不说“懒”,不说“厌”,偏用一“怕”字,足见其视文章如同妖魔鬼怪,一提读书便不寒而栗了。不顾八股之为敲门砖,不慕圣经贤传之为青云梯,此世之所谓愚;劝之而不听,斥之而不改,此世之所谓顽。然宝玉方寄迹于群芳中,大读其《牡丹亭》、《西厢记》并作诗填词,又何肯与禄蠹同声气!他真是矫矫不群。

至于“情情”,那似乎易于理解:还泪的神话便是以情报灌溉之情,这是“情情”的解。此外,也可释为有情人中的最深于情者,如宝玉被贾政打伤一回,宝钗还有闲心想着许许多多;而黛玉只是伤痛,书上说:“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

那么,在情榜上黛玉在宝玉之次而居第二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还得从宝玉谈起。

当初他浇灌绛珠便没有私心,只是奉献,他一生心性都是如此;降世后又有愤世嫉俗的种种言行,远非儿女之情所可囊括。黛玉虽有《葬花吟》、《风雨词》等涉及面较广,但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的主旋律仍以她自己为中心。所以宝玉高于黛玉而理合为群芳之冠。并且他情而至于痴,憎恶而至于避之如恐不及,原也必当冠上“情不情”的评语。

我们还记得:当宝玉撰《芙蓉诔》时,说要远师《离骚》、《天问》、《招魂》等等,那实在是暗示他写的就是《离骚》、《天问》、《招魂》,甚至整部书都是如此。人们原也可称《红楼梦》是“无韵之《离骚》”的。

三、说通灵、金锁与《柳絮词》等等

甲戌本《石头记》第八回回目作:“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其他本子改作“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为什么有这一改变?笔者目前还没有弄清楚,但有一点是一清二白的,即前后两个回目优劣之分不啻天壤。

第八回,宝玉探宝钗病是参加宁府大宴送贾母回去睡中觉,“意欲还去看戏取乐,又恐扰的秦氏等人不便”,才想起近日宝钗在生病的,可谓事出偶然,宝钗不能前知而布金玉的迷魂阵。宝钗作《白海棠》诗,脂批“全是自写身分”。看她何等珍重,岂肯凭伪托自牵朱绳以自轻自贱!并且通灵玉上的字除作者、批者、读者外,连贾府诸人谁也不知为癞僧所镌,则薛家又何能伪托癞僧赠字以与通灵比附呢?说到头来,癞僧不作月老,锁与玉上字也各不相干。

通灵上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古今人有失乎疏漏,未究字之所指,遂生许多误解。试想,小小一玉只刻八个字,却既说“莫失”又说“莫忘”,难道不嫌噜苏累赘?曹雪芹岂肯作此小儿笔墨?所以“莫失”为一事,“莫忘”为另一事。

“莫失”指莫失青埂峰来路,“莫忘”指本为顽石一块无知无识、无喜无悲。宝钗看玉时,作者托后人嘲讽诗道:“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即指此。此外,还请读者重温第二十五回癞僧擎玉长叹的那一段话。总的来说是生存太苦恼、人生多烦忧,正如宝玉在听《葬花吟》后那种心情:“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通灵上前四字便勉其回到青埂峰去仍当无知无识的顽石。后四字说愿其自珍重而登仙界。
金锁上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不离”是不离其冷,“不弃”是不弃其“香”,这香指美德。我们记得宝钗是靠吃冷香丸以医治那种先天的热疾的。这不过是一个寓言:那个世界那么残酷和丑恶,如果还保持着童真的热情那就成了害己的“热疾”了。后四字勉其自珍而永远健康。

总之,玉当回天界而成仙,钗当留人间而长寿。作者借以暗示两个的命运,宝玉说得好:“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什么“八字”?当世俗那么险恶时还有什么好“八字”!不都是从薄命司出来的吗?

可知金玉良缘是生拉硬扯,世俗观念,把两者上的字一比较就一清二白了。还须记住,除锁之外还出了一个金麒麟呢!倒底哪个金与玉相配而成良缘?

再进一层说:金与玉上的字是曲曲折折极含蓄微妙的指出了现实的险恶。

但是首先起于对本回的误解,钗、黛争婚便成了铁案,左钗右黛的说法延续了两百年至今而不衰。
为坐实宝钗的有野心,便说她圆滑、藏奸。其实不然,如她的《螃蟹咏》,姊妹们就说“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七十五回,她搬出大观园,便是对抄检的抗议。她对李纨所说“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回答:“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言辞的辣味并不逊于探春。后来她终于没有“还进来”,毫不考虑疏远了批准抄检的王夫人!

我想,莫忘了宝钗是“薄命司”的公民;莫忘了她在宝玉心中始终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并且还认为娶了她只是美中不足,梦中那“兼美”的幻相是有深意在的;也莫忘了宝钗是全家寄人篱下,又是自尊心强的人,不能要求她事事表态、强出头、锋芒外露。

最重要的,纠缠于爱情婚姻的纠葛,是节外生枝,不是《红楼梦》的正题。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