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 诏
一、金萱
第七十六回,写黛玉与湘云在凹晶馆联《中秋即景》诗。当黛玉联到“色健茂金萱”时,湘云笑道:“金萱”二字,便宜了你,省着多少力!这样现成的韵被你得了,—-只是不犯着替他们颂圣去。”
按:“金萱”,即金黄色的萱花。这里,湘云的话值得玩味。为什么说是“省力”,“现成的韵”,又与“颂圣”有什么关系呢?原来牵涉到曹家的一段家史。据当时人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四月,皇帝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冯景《解舂集文钞》卷四《御书萱瑞堂记》)“一时贤士大夫竞作歌颂,积成卷轴。”(毛际可《安序堂文钞》卷十七《萱瑞堂记》)。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邵长蘅《御书萱瑞堂诗为工部臣曹寅恭赋》诗,也都有记载。曹雪芹既认为“南巡接驾”挥霍浪费是“虚热闹”。当然记载萱瑞堂的诗文也聊无意义,“不犯着替他们颂圣去”了。
二、宝皇帝
第四十六回,写鸳鸯拒绝做贾赦的侍妾,向贾母等哭诉道:“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呈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把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按:乾隆即位之前,称为“和硕宝亲王”。《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雍正十一年二月,“封……呈四子弘历为宝亲王”。等到雍正死后,这个“宝亲王”就根据遗旨即位为宝皇帝了。按照封建文人谨慎的考虑,“宝皇帝”的提法是应该避忌的。曹雪芹不但不讳避,而且借了一个女奴的口吻,表现了对“当朝天子”的轻蔑,这在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时候,真是“胆如铁”了。
三、贾府人口
第六回,写到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第五十二回,麝月道:“...…家里上千的人,你也跑来,我也跑来,我们认人问姓,还认不清呢!”第六十八回,善姐儿道:“我们奶奶天天承应了老太太,又要承应这边太太,那边太太,这些妯娌姊妹,上下几百男女,天天起来都等他的话。”第一百零六回,写贾府抄家后,贾政叫赖大将合府里管事的家人的花名册子拿来,一齐点了一点,除去贾赦入官的人,尚有三十余家,共男女二百十二名。
按:清代,贵族官僚之家,广蓄奴婢,成为风气。据记载,康熙间,总督巡抚等“外任官员”,所带奴婢“有多至数百人,甚至千余人”者。乾隆末,大官僚和珅家“供厮役者,竟有千余名之多”。湖北麻城县梅、刘、田、李四大“强宗右族”,“家僮不下三四千人”。曹家极盛时期,合家人口多少,史无记载。到雍正六年,曹頫革职抄家时,还有“家人大小男女共-百十四口”(见隋赫德奏折)。那时,曹家已经窘迫衰落,大非昔日之盛况了。与曹寅关系极密切的李煦家中,雍正二年抄家时,家中上下主仆,全部解送北京,“在途中病故男子一、妇女-及幼女-不计外,现送到人数共二百二十七名口,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除交给李煦外,计仆人二百十七名”(见允禄奏折)。由此可见,《红楼梦》中写贾府人口,与当时豪富巨室的实际情况大致相符,并不夸张。
四、高利贷
第十一、三十九、七十二回,都写到凤姐放债,高利剥削事。又,第一百零五回,查抄贾府时,锦衣司官拦住西平王,回说:“东跨所抄出两箱子房地契,又一箱借票,都是违例取利的。
按:顺治三年,清政府规定一切债负每银-两止许月息三分,不许多索及息上滚息,禁官民之间利贷。但事实上是一纸空文,不但没有禁绝官吏放债,更没有禁绝高利盘剥现象。如得硕亭《草珠-串》中有诗云:“利过三分怕犯科,巧将契券写多多(原注:近日山西……放债,率皆八分加一,又恐犯法,惟于立券时逼借钱人于券上虚写若干,如借十串,写作百串之类,旗人尤受其害)。可怜剥削无锥地,忍气吞声可奈何!”更有甚者,皇帝本人也指使官吏放债取利。如《永宪录》卷-记载:康熙六十年,“诏郎故大学士熊赐履幼子志契、志夔一一上谕广…...熊赐履为试官,所取门生不下千人,身后竟无顾卹其家者。令诸臣扶养,以望成就。于是门生尚书王鸿绪等,非门生大学士王琰、王顼龄等助银三千两。命交江宁织造曹頰生息给予用度。”又,曹家籍没时,隋赫德奏折中称:“又家人供出外有所欠曹頫银,连本利共计三万二千余两。奴才即将欠户询问明白,皆承应偿还。”这些都是曹家放债取利的一些例证。
五、田上米不能按数交
第七十五回,王夫人道:“这气二年水旱不定,田上米都不能按数交的。
按:清朝初期,特别在康熙年间,每逢自然灾害,朝廷蠲免钱粮,数达几千万两。然地主受惠,佃户并未少交。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给事中高遐昌奏,蠲免钱粮,请将佃户田租亦酌免。于是规定:“嗣后业主免七分,佃户免三分,永著为例。可是,这也是官样文章,事实上并没有贯彻执行。所以各地抗租斗争日趋激烈。例如康熙五十年四月,李煦奏折中就有“常州府属无锡、宜兴二县,劣衿顽户抗粮”的记载。到乾隆时,吴真佃户抗租,久成锢习,北京附近“佃种旗地之户,家本贫寒,收成丰稔尚可按期完纳;一遇水旱不齐,动致拖欠不清。而地亩盐碱抛荒,佃户逃亡,亦所时有。”宜隶巡抚方观承在《劝旗丁恤佃》告示中也承认,佃户“藉灾抗租,以轻报重”。从《红楼梦》中的描写,可见抗租抗粮已经直接威胁到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阶级斗争已经表面化、尖锐化了。
六、卍字花纹锦
第十九回,写宝玉问一个丫头名字,茗烟大笑道:“若说出名字来话长,真真新鲜奇文,竟是写不出来的。据他说,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不断卍字的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万儿。”
按卍(wan万),梵字,为印度的一种吉祥标志。传入我国后,作为一种图案花纹,在建筑业、丝织业中被历代艺人所广泛采用。今年年初,我曾访问了南京云锦研究所,亲眼看到一匹“江南织造局制”的石青色底不断头卍字花纹的“织金锦”。据该所同志介绍,云锦图案,花样繁多,是一个艺术宝库,其中象征吉祥的满地锦纹,还有(寿)字纹、(福)字纹、古钱纹、祥云纹、瑞草纹等等。这种纹样的锦缎,除供宫廷制作衣服外,还用于装裱佛经经面。曹雪芹从小生长在江宁丝织业的生活圈子里,耳濡目染,所以有这种卍字纹织金锦的描写。可能卍儿母亲就是一个织锦女工。
七、花儿匠
第二十四回,写贾芸拿了五十两银子,出西门找花儿匠方椿家去买树。
按;清代冯勋《六街花事》载:“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桃有白者,梨有红者,杏有千叶者。索价恒浮十倍……”。俞蛟《春明丛说》也记载:“出南西门外数里,日丰台。居民咸以种花为业。四时红白相间,芬芳袭人,而惟春夏时之芍药为最盛。连畦接垅,一望无际,皆婪尾春也。”《红楼梦》中写“出西门找花儿匠”,无论地理位置和称呼习语,完全符合丰台的情况。
八、酸梅汤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对王夫人说:“老太太给的一碗汤,喝了两口,(宝玉)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汤。”
按:酸梅汤是夏令解暑止渴的美味饮料。它在北京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清代的记载,有的称为“酸梅汤”,有的称为“冰浸梅汤”。郝懿行在《证俗文》里说:“今人煮梅为汤,加白糖而饮之;京师以冰水和梅汤,尤甘凉”。《晒书堂笔录》则说;“京师夏月,街头卖冰,又有两手铜椀,还令自击,洽洽作声,清圆而浏亮,鬻酸梅汤也。以铁椎凿碎冰,搀入其中,谓之冰振梅汤,儿童尤喜呷之。”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酸梅汤的作料和制法。书里说:“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者为京都第一。”歌咏酸梅汤的诗歌极多。静香居主人《都门竹枝词》云:“冰盏丁东响满街,玫瑰香露浸酸梅”,学秋氏《续都门竹枝词》云:“更有梅汤新月样,听他冰盏击双双”;杨静亭《都门杂咏》云:“炎伏更无虞暑热,夜敲铜盏卖梅汤”。可见一斑。
九、鼻烟治病
第五十二回,写晴雯感冒发热,宝玉命麝月取鼻烟给他治病。晴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果觉通快些,
按:鼻烟在明朝末年从欧洲传入我国。清朝初期,王公贵族和上层士大夫开始以嗅鼻烟为时髦。以其辛辣刺激,所以有鼻烟能治病的传说。王士祺《香祖笔记》称。“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辟疫之功。”汪灏《随銮纪恩》亦称:小指挑(鼻烟)分许,嗅入两鼻观,最能去疾。”又,赵之谦《勇卢闲诘》引胡甘伯的话说:“昔有人病目五年,或教以鼻烟治之,两月而愈,……又能愈头风,盖其力上行,自鼻額至巅顶络脑,还下目内眦,是达太阳阳明。性善守,故调中,逐秽,故辟疫。这些记载,参照晴雯嗅鼻烟的描写,都说明鼻烟有助于明目通窍,防疫驱瘴,除秽清神,并对鼻炎症具有一定的治疗功能。
-○、独参汤
第十二回,写贾瑞病重,代儒各处请医治疗皆不见效。因后来吃独参汤,代儒如何有这力量,只得往荣府来寻。王夫人命凤姐秤二两给他……。
按: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卷二十六载。“独参汤,治元气大虚,昏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
人参(分两随人随症)
须拣上者,浓煎顿服,待元气渐回,随症加减。
[集注]:“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症,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所可代也’。”
一一、满额鹅黄
第五回,警幻仙子出场时,作者仿《洛神赋》形容其容貌姿态,有句云:“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按:额间涂黄,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风尚。有的说始于汉宫,有的说始于六朝,屡见于诗赋之中。如梁简文帝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庾信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李商隐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温庭筠诗:“云髻几迷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王安石诗,“汉宫娇额半涂黄。”特别是《诗人玉屑》卷七引裘虔伞诗:“满额鹅黄金缕衣,翠翘浮动玉钗垂,从教水溅罗襦湿,疑是巫山行雨归。”直接说明了“满额鹅黄”一语的来历。高鹗、程伟元之流把这一句妄改为“耀珠翠之的兮,鸭绿鹅黄”,歪曲了作者的原意,张冠李戴了。试想,珠翠用黄色来形容,岂不是“人老珠黄不值钱”了吗?
一二、杜工部之沉郁
第四十九回,写香菱与湘云谈诗,宝钗笑道:“……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一按:自梁代锺嵘撰《诗品》以来,历代论诗者都竞以艺术风格评诗,创“诗格”、“诗体”之说。如杜甫自标其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称韦苏州诗:“高雅闲淡”等等,等等。到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总序》更集大成。这篇文章中论及杜、韦、温、李等人时,略谓:“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大历、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淡,……降而开成以后,则有杜牧之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可见,湘云所说的,完全受高樑《唐诗品汇总序》的影响。《明史·文苑传》说:“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这是可信的。
一三、端公送祟
第二十五回,写“魇魔法叔嫂逢五鬼”时,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什么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
按:明代赵南星《笑赞》中说:“北方男子跳神,叫做‘端公’。”又,清代唐甄《潜书·抑尊》也说:“蜀人之事神也必冯(凭)巫,谓巫为‘端公’;禳则为福,诅则为殃。人不知神所视听,惟端公之畏,而不惜贷财以奉之。若然者,神不接于人,人不接于神,故端公得容其好。”总之,男性巫师装神弄鬼,搞迷信活动,说能“送走鬼祟”以骗人的,就叫做“端公送祟”。
一四、板儿
第六回,写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后亦相继身故。有子小名狗儿,娶妻刘氏,生子小名板儿。
按:据明代董毂《碧里杂存》记载:“正德丁丑,余始游京师。初至,见交易者皆称钱为‘板儿’”。又,沈德符《野获编》也说:“今京师犹有以二折-之例,但呼‘小钱’,其好钱乃谓之‘老官板儿’。”狗儿是小官吏的后代,家道中落,务农为业,他生儿子取名“板儿”,反映了他生活困难求财心切的思想。
一五、消寒会
第九十二回,写贾母派丫头跟袭人说道:“老太太说了,叫二爷明儿不用上学去呢。明儿请了姨太太来给他解闷,只怕姑娘们都来家里。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们都请了,明儿来赴什么‘消寒会’呢。”
按:消寒会是封建社会贵族、豪富、高人、雅士们冬日消闲取乐的一种集会。北京较为流行。清代阙名《燕京杂记》说:“冬月,士大夫约同入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余寓都,冬月亦结同志十余人饮酒赋诗,继以射,继以书画,至十余人,事亦韵矣。主人备纸数十帧,预日约至某所,至期各携笔砚,或山水,或花卉,或翎毛,或草虫,随意所适。其画即署主人款。写毕张于四壁,群饮以赏之。如腊月砚冻不能画,留春暖再举。时为东道者多邀集陶然亭,游人环座观之,至有先藏纸以求者。”方濬颐《梦园丛说》也说:“...…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唐花尤盛。每当毡帘??地,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前陈,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统治阶级消寒作乐,劳动人民号寒
啼饥,这就是旧社会的冬日即景。
一六、风月宝鉴
第十二回,写贾瑞得病。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一一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一一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扬长而去。
按: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有关宝镜的故事很多。如唐代王度《古镜记》,写一面宝镜,能照妖、辟邪、治病,“有数神灵相”。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也写到“吴僧持一宝鉴,云斋戒照之,当见前途凶吉”。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有一则云:“熙宁初,王迪为洪州左司理参军。一日,有道人来磨镜,因俾迪,乃自照,乃见星冠羽帔,缥缈现镜中。迪问其故,日:‘此汝前身也。由汝误念,堕此。勉自修证,勿沦苦海’。既去,迪具以告妻,妻然之,遂弃官,与妻隐去。……后归姑苏,不知所终。’《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显然受这些荒诞故事的影响,但作者的生花妙笔,另创新意,并非单纯的沿袭。
一七、克什
第一百十八回,莺儿端了一盘瓜果进来,说:“太太叫人送来给二爷吃的,这是老太太的克什。”
按:“克什”,也作“克食”,满族语,原意是恩赐。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四,有一条小注云:“清语,克什,赐也。.康熙五十九年十月,李煦有-奏折,内称:“奴才之子李鼎,蒙允追随哨鹿,因未得见所见,且蒙赏赐克食,恩荣已极。”(见《李煦奏折》)后来所谓“赏克食”,是指赏赐茶果一类的食品。
一八、芙蓉神
第七十八回,写晴雯死后,宝玉听了小丫头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因撰《芙蓉女儿诔》,“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
按,花神,在我国古代笔记小说和诗词曲赋中屡有所见。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石曼卿、丁度为芙蓉城主”,条称:“王子高遇仙人周瑶英,与之游芙蓉城,世有其传。余案,欧阳文忠公诗话记石曼卿死后,人有恍偬见之者,云:‘我今为仙,主芙蓉城’,骑-青骡,去如飞。又案,太常博士张师正所纂《括异志》,记庆历中有朝士,将晓赴朝,见美女三十余人,靓装丽服,两两并行。丁度观文案辔其后。朝士问后行者:‘观文将宅眷何往?’曰:‘非也,诸女御迎芙蓉城主’。俄闻丁死。故东坡诗云:‘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韩子苍言:“王荆公尝和东坡此诗,而集不载,止记其两句云:‘神仙出没藏杳冥,帝遣万鬼驱六丁’。”曹雪芹对石曼卿是很欣賞的,这可从《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的一派议论中得到证明。所以“芙蓉神”的浪漫主义手法,可以认为是从“芙蓉城主”中得到启示的。
一九、螃蟹宴的费用和庄家人的口粮
第三十九回,写大观园里螃蟹宴的费用,计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道:“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按:清代康熙年间,贵族阶层奢侈之风日盛。据汪启淑《水曹清暇录》所载:北京“内外城向有酒馆戏园,酒馔价最贵,……-夕几费十金。”张宸《平圃杂记》也说:“近世士大夫……费用日益侈,……一席之费,率二十金。”十金、二十金,就是十两、二十两银子,正好与大观园里螃蟹宴的费用相吻合。当时,江南地区米价每石一两银子左右(见曹寅、李煦奏折)。二十多两银子可买二十多石米。如果一户庄家人以五口计,一年口粮最多也不过十两至二十两,足见刘姥姥所说的话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充分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真相。
二○、贾府修庙塑神,布施田亩
第三十九回,写贾府最爱修庙塑神。第十五回,又写到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田亩布施。
按:《红楼梦》里的贾府,原以江宁织造曹家为生活素材。曹家极盛时期,修造寺庙,助佛事,都有史可考,资料极多。但也有未见著录的物证,如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曹寅所撰《胜禅院碑》拓片和《香林寺庙产碑》。其中《香林寺庙产碑》碑文称:“前织造部堂曹大人寅施秣陵关田贰百柒拾余亩,和州田地壹佰伍拾余亩”。香林寺在南京太平门内,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南巡驻跸”江宁织造府,曾到该寺亲题匾额。曹寅追随玄烨,所以向香林寺慷慨解囊,大肆捐施。由此可见统治阶级与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题注:本文选自作者《红楼梦类考》一书(未刊)。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