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廉萍
脂批对贾宝玉有这样一段评语:“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并称之为“今古未有之一人”(见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批语)。这段话我们可以看作是对宝玉的礼赞,但如果我们中性地看待它,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宝玉何以“今古未有”,脂砚斋何以“实未目曾亲睹”,将为我们真切地把握宝玉形象提供一条有用的线索。当然,贾宝玉的形象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本篇小文无法全部涵盖,仅能分析其中的一个特点而已。
《红楼梦》第三回书中,用了两首《西江月》来形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解者以为“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到底褒贬如何,到底传达了什么样的情绪,也许我们应该先去书中具体观察一下贾宝玉的生活和思想情况再作结论。
贾宝玉无疑是一个有些“奇怪”的人,其行为之怪诞,有口皆碑。祖母、父母、兄弟姐妹,甚至丫头、小厮都可以随口说出几条。并一再受到父母的管教及宝钗、湘云、袭人辈的规劝。这一点读《红楼梦》者自然深知,不烦再引。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