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长城 蒋维锬
《红楼梦》是我国最伟大的一部现实主义古典小说,但遗憾的是,作者曹雪芹的原著流传 下来只有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别人所续的。不过,从许多传抄本上的“脂批”所 提供的资料看,原作者生前似乎又是写完全书的,连最后一回上所附的《情榜》都写好了。 因而,《红楼梦》原著究竟有多少回这个问题,就引起了许多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兴趣,并试 图作出解答,只是至今还没有为人们所公认为正确的答案。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 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脂批”的自相矛盾
从反复读过曹雪芹原稿的脂砚斋等人所写的批语上看,他们对原作的总回数都说得扑朔迷 离 ,令人捉摸不定,要想从中求出一个具体而确切的答案是很困难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互相矛 盾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全书有一百回:
“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冒之,诚是大观。”(戚序本第二回前总批)
“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言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幻文也。”(庚 辰本二十五回眉批)。
所谓“百回之大文”、“全部百回”当然是指全书的回数。值得注意的是,壬午为乾隆二 十七年,离雪芹之逝只有几个月或一年多的时间,可见雪芹临终前至少有一百回左右的成稿 。
第二种说全书大约一百一十回: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文之妙。”(庚、戚本第二十一回前批)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 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已庚本四十二回前批)
“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出此二语。”(蒙府本第三回末批)以上三条 批语多被论者引作“百十回”说的证据。但细案则颇有疑问:第一条说“后三十回”是不是 指八十回以后还有三十回尚难确定,因为雪芹到晚年对前八十回的章回尚未分定,那么此批 时间如在八十回分定之前,总回数也就殊难确定了。第二条批语又不是批在第三十八回前而 是批在第四十二回前的一张单叶上,那么42×3=126,就不止一百一十多回了。这是不是装 订错了呢?又不是。因为从三十八回至四十二回每回之前都有一张单叶抄批语:三十八回前 之单叶批文说“题曰‘菊花诗’、‘螃蟹咏’”,与该回回目“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 讽和螃蟹咏”完全一致;而四十二回前那条“钗黛合一”之批,又同该回回目“蘅芜君兰言 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极为相称。况且己卯本上这两回前的单叶批语,也与庚辰本完 全相同。第三条含意更模糊,既可以解作第三回之后还有“百十回”,也可以解作林黛玉死 于“百十回”,而黛玉逝后尚有多少回自然更难懂了。
第三种说上、下部各有数十回:
“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甲戌本第二回夹批)
“闲闲笔将后半部线索提动。”(甲戌本第七回眉批)
“……然宝玉有情极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己、庚本第二十 二 回小双批)
“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此一句留与下半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 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己、庚本十九回小双批)
“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己、庚、戚三十一回末总批)
上面第 一条与第二、三条以“上半部”和“下半部”对举,可证上、下对半无疑;第四、五条说“ 下半部”为“后数十回”也至为明朗。那么按通常写法,“数十”之数当不止一二十或二三 十。此外,这两条批语还透露作者对“下半部”的分力?尚未确定,故只能用“数十回”的含 混写法。
十八世纪末的一致口径
自曹雪芹逝世至程甲本印行前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是带脂批的八十回抄本在社会上广泛流 行的年代。程伟元在程甲本序中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 谓不胫而走矣。”但令人奇怪的是,当时人们似乎不管脂批的提示,却坚信《红楼梦》原作 有一百二十回,程伟元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
“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 留心,数年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①阅,见其 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
程伟元以上这段话历来被红学家视为一个投机商的谎言,直至近来陆续发现新的资料,证 明程氏确是一个才艺和志趣都颇高的封建文人,人们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清朝嘉、道 年间的裕瑞虽也认定后四十回是“伪续”,但他又说曹雪芹“有志于作百二十回”,并且确 有一份“八十回书后之目录”,程氏只是“获赝鼎于鼓担”,“不能鉴别燕石之假,谬称连 城之珍”罢了。其实事情本来就是明摆着的,程伟元既然自诩曾把前八十回抄本“广集核勘 ”,那么他如果要作伪,尽可振振有词地引证脂批“后三十回”、“全部百回”“百十回 ”的说法,搞一个三十回左右的续书以瞒骗读者,又何必造一个从不见于脂批的“后四十回 ” 之谣呢?
看过八十回抄本而又相信全书是一百二十回的还有舒元炜等人,他在乾隆五十四年为筠圃 主人所藏八十回配抄本作序说:“漫云用十而得五,业已有二于三分”;“核全函于斯部, 数尚缺夫秦关”。论者多据《史记、高祖本纪》有“秦关百二”之典,把舒序这段话解释为 已有的八十回书只占全部一百二十回的三分之二。奇怪,舒氏既然只看过八十回本,他怎么 知道“全函”为“秦关百二”呢?原来,早在程伟元的活字本刊印之前,社会上确有一百二 十回的抄本流传了。据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说:“乾隆庚戌(五十五年)秋,杨畹耕语余云 :‘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 异同。’”周记虽没有说一百二十回抄本已流传几年了,但据他说此事已在“闽中传为佳话 ”,可见在北京一带当是流传好几年了。
以上所引资料对爱好《红楼梦》研究的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所反复强调的是:距 离曹雪芹的年代很近而又研读过八十回抄本的乾隆时人,为何口径那么一致都说《红楼梦》 原著为一百二十回?因此,我们认为这位续书者恐怕不可能是跟曹雪芹毫不相干的程伟元高 鹗之辈,他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续到连乾隆时代的许多文章高手都信以为真的水平,那必 定是一个同曹雪芹相当亲近,并且掌握一定数量的原作草稿的“个中人”。他作伪的步骤应 当是:先在八十回抄本中附上后四十回的目录,使未问世的后四十回即具有先天性的权威, 然后把雪芹手稿收集起来整理和改写;但他大概和雪芹一样,也是最后来不及把稿子连贯统 一就与世长辞了,致有“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的情况,所以最后一道 “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的工序还是程伟元和高鹗合作完成的。
现代人的研究成果
当代红学家究竟发表过多少研究《红楼梦》原著回数的论文,笔者缺乏全面的材料,不能 妄谈。但就我们所读到有限材料来看,直至七十年代中期,似乎只有一百一十回这一种说法 ,近年来,才增加上?百零八回和一百二十回两种说法。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三种说法的 论据如出一辙,其中的奥妙实在令人费解,现不妨分别摘引于下:
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中说:
“大概本书分上下两部,五十四、五十五两回做它的分界。五十四回记元宵夜宴繁华极盛 时,是个顶点,以后便走下坡路。原书大概本计划一百十回左右,恰好当它的一半。五十五 回 紧接五十四回,文章的境界风格迥然不同,好象音乐上的变调,我认为这个评语是中肯的。 ”(按:指有正本第五十五回总评:“此回接上文,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 凉滋味。”)
俞先生早在一九五二年出版的《红楼梦研究》中就提出一百十回之说,但那时是根据庚辰 本脂批,以前八十回加后三十回为据。不久,在一九五四年发表的《读红楼梦随笔》中就相 当详尽地论述了以五十四、五十五回为分界之说,以上所引《校本序》是从《随笔》概括出 来 的。
周汝昌先生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增订本里,几乎完全重复了俞先生二十年 前 的说法:
“依我所见,曹雪芹在全书构局上有一个大设计,大用心。概括说来,是在全书当中以第 五十四回为分水岭(此回写元宵盛会完结。小说开头所说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 灭时’有三层用意:一、明指甄士隐元宵祸起;二、元宵节元妃省亲为‘盛极’,过此便衰 ;三、全书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事为整部情节的大转关处),共计一百一十回(不是一 百二十回)的这部伟著,正好以前一半写‘盛’后一半写‘衰’。”
但是,到了一九七八年,周先生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上的《红楼梦原本是多少回》一 文,在重申了“盛”、“衰”之说以后,又引申出一百零八回的新结论:
“原来,按雪芹本意,全书结构设计,非常严整,回目进展,情节演变,布置安排,称量 分配,至为精密。他是将全书分为十二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九回。换言之,他以‘九’为 ‘单位’数,书的前半后半,各占六个单位数,六乘以九,各得五十四回,合计共为一百零 八回。”
郑谦先生发表于《思想战线》一九八○年第五期上的《关于曹著〈红楼梦〉是否 完稿的问 题》一文又是复述了俞、周二位的论法,而创立一种新颖、奇特的百二十回说:
“曹雪芹对创作惨淡经营,‘胸有丘壑’。即从现存的前八十回着眼,也可看出,在全书 的结构布局上有一大设计、大用心,概括说来,就是在全书当中,以五十四回为分水岭。此 回写元宵盛会、元妃省亲,为“盛极”,过此便衰,所以此回又是整个情节的大转折点。共 计 一百二十回的这部伟著,正好以前一半写‘盛’,后一半写‘衰’。”
请看,如果把上面 “一百二十”换作“一百一十回”,那么这段文字几乎是从《新证》照抄过来的。但何以会 把五十四的一倍演算为一百二十,就令人莫明其妙了。
就事论事说,若以五十四、五十五回作为上下部的分界来定全书的回数,一百十回和一百 零八回两说本来就无甚矛盾。后者倘若用54×2=108的算式来显示其精确度高亦无不可,但 从而再引申出一个以“九”为单位的创作构局,就不免有点穿凿了。姑不说把现存八十回书 划为九段是否符合这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巨著的实际情况,单说这个“九”字构局本身 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九九八十一为何只剩八十回了呢?对此,论者为了自圆其说,又进而 设想《红楼梦》抄本“最早是两回分装一册”,“一百零八回正好分钉五十四册,雪芹在世 时,只传出四十分册,就成了“八十回”。可是迊?个论断同样有其说难圆之憾。因为乾隆甲 戌(十九年)以前的抄本是否为“二回分装一册”,谁也没有见过,只能说是悬拟。据雪芹自 己说的意思,他是先写人物故事,然后才“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那么由于小说内容 越添越丰满,章回也就势必越分越细;现传甲戌、己卯两个残本原来有没有达到八十回之数 ,已 无从确知,若从较晚的庚辰本来看,第八十回尚未拟出回目,再验证俄藏本,第八十回确是 从第七十九回刚刚分出来的。据报道,俄藏本第七十九回尚未分回,它在庚辰本分回之处 文字是连贯的,即于香菱说的“……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之下,紧接便是“金桂听了 , 将脖子一扭”;而庚辰本只是在“姨老爷还夸呢”下面加上“欲明后事,且见下回”八字作 为第七十九回的结尾,又在“金桂听了”之上再添“话说”二字当作第八十回的开头语。由 此可见,晚至己卯定本之后,第八十回尚未从第七十九回分出,庚辰本这么分回是很勉强的 ,连导语都写得很不完善,回目也没有拟出来。再从分量上掂,现在第七十八回约五千二百 字,而第七十九回只有二千一百字,第八十回也只有二千九百字,合起来仅约五千字,比第 七十八回还少二百字。因此说,从各方面考察,《红楼梦》晚至庚辰定本只有七十九回,为 凑成一册,才勉强把最后一回劈为两回。那么,到乾隆二十五年连第八十回都还没有,而乾 隆十九年以前哪里还有第八十一回呢?退一步来说,即使真的有那个所谓失传的第八十一回 ,不也就是原来的第八十回吗?它应当是被装订在二回装的第四十册,四回装的第二十册, 十回装的第八册,怎么会跑到第四十一册去呢?
不过,近来又出现一种新型的一百零八回说,即《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所刊邓遂夫先 生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作是怎样遗失的》一文,声称他的研究结论“与周汝昌同志最近 从另一角度研究原书总回数所得出的结论,竟然一丝不差”。邓先生认为《红楼梦》“甲戌 原本一开始便是完整的全书定本,而且八十回后稿本的亡佚,也正是发端于此本”,并根据 庚辰本第二十回眉批分析,“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一道遗失的,还有“花袭人有始 有终”一稿,加起来一共遗失了六七稿(即六七册)。若以甲戌本每四回装订为一册计算,就 该是遗失了二十四回或二十八回(因畸笏说的是约数,所以存在一稿之差的两种可能性)。最 后,将这个数目,分别与现存的八十回原作数目相加,便得出一百○四回或一百○八回这样 两种可能的已知稿本总回数。”然则,周先生说八十回以下是甲戌年以前所“不传”的,且 以每二回分装一册,计有十四册;而邓先生却说是甲戌年以后“遗失”的,以四回分装一册 ,计有六七册。那么,以周说就不能解释“遗失了六七稿”的问题,以邓说又无法弥补第八 十一回的短缺,两者必有一非,何能说是“一丝不差”?此其一。甲戌重评如果是最后核定 为一百零八回的完本,而这一百零八回的成书至迟亦当略早于甲戌,也就是说后二十八回被 借阅者遗失的时间下距雪芹逝世还有整整十年。那么作者为什么在整十年的时间里,宁愿将 一部尾巴断得不成段落的残稿让人一再去传抄问世,却不去把这条不长的尾巴补起来呢?况 且,既是在“一次誊清时”“被借阅者遗失”,那就是说除了誉清稿之外起码还有一份底稿 ,即令如有人说的作家有毁弃草稿的习惯,可自己刚写过的文字回忆起来会有多大困难?何 况这二十八回至少有脂砚、畸笏和那个“借阅者”看过了的,就是作者一时回忆不完整,上? 也可以请这些读过原稿的人帮助回忆吗?总之如果说一个作者在前十年能够写出一部完整的 一百零八回的长篇小说,而在后十年连二十八回自己写过的失稿都追补不起来,这无论如何 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此其二。
外行者的一点意见
俞平伯先生自一九五四年首创“盛、衰分界”说已有二十七年了,这个论点至今仍为人们 所广泛接受,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笔者草纂本文之目的,决非妄图推倒此论。不过,我们 确实还有一点怀疑和看法,就是根据现存八十回的发展进度和脂批所提示的许多八十回以后 的线索推之,要想用二三十回的篇幅来结束全书恐怕是很困难的。我们看到俞先生早年也有 这种看法。例如,他在《石头记的风格与作者的态度》一文中说:
“依我的眼光,现存八十回只是《石头记》的一小半,至多也不过一半,真要补完全书至 少也得八十回,象现在所有的四十回决不够的。以前八十回行文格局推之,以后情事即极粗 略写去,亦必八十回方可。就事实论,截至现存八十回看,十二钗已结局者只一可卿,将尽 者有迎春,巧姐则尚未正式登场。副册中的下世者有香菱,已死者有晴雯,金钏,尤二姐 ,尤三姐,其余大观园中人物均尚无恙。知其结局虽极匆匆,决非四十回所能了。”
俞先生在《红楼梦辨》里除重新引述以上这段话之外,又郑重指出:
“《红楼梦》既是残本。那么,现存的八十回是当全书的几分之几?这也不容易径直解答 ,因全书并没有真的存在,如何能衡量出一个确定的比例。依本书八十回内所叙的事比看, 似 八十回至多可当全书之半(即全书当有一百六十回),至少可当全书九分之四(即全书一百八 十回)。”
直到一九五四年俞先生创“盛、衰分界”新说的同时,也还曾提出这样的“揣想”:“ 以《石头记》之洋洋大文,用三十回来结束全书,的确也匆促了些。”
最近,喜读红学界的一位老前辈吴组缃先生《魏绍昌〈红楼梦版本小考〉代序》一文(载 《红学刊》八一年第三辑)其中对前八十回整理本和续书问题的见解都很有见地,读了令人 耳目一新,兹摘引其对八十回后的一段论述:
“我看在原作者笔下,八十回以后的几十回书,会有更多的疑难,越到末后越煞费苦心。 因为前面以一个中心层层展开,写了许多的人和事,细针密线,头绪繁多;脉络错综,息息 相关。入后变故迭起,水涸木落,如何应接伏线,紧扣核心,实非轻而易举。以前八十回的 情况估量,八十回以后的原作,可能有个大略草图,或者还有一些段落章回的草稿,仍在不 断的推敲规划之中,未必已经杀青定稿。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之类,为我们透露了一些零星消 息 。有的似甚具体,但无定说,比如史湘云、甚至薛宝钗、王熙凤几个重要角色的遭遇和下 场。关于主人公贾宝玉,说在狱神庙被囚,又沦为击柝者云云,但最终怎么跟佛道大士真人 携手,又怎么做和尚的?“悬崖撒手”什么意思?也许是比喻象征的说法,但‘悬崖’何指? 又怎么‘撒手’法?不懂,也难于想象。”
照我们的理解,吴先生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八十回以后将是疑难更多、煞费苦心 的几十回,恐非二三十回所能草草了结,二是说从前八十回情况和脂批所透露消息的无定说 估量,八十回以后的原作只有尚在推敲规划之中的未定稿。如果这个理解大致不差,我们是 十分同意吴先生这个看法的。
然而,这么说和以五十四、五十五为上下部的分界岂不矛盾太甚了吗?我们认为既矛盾又 不矛盾。因为曹雪芹的整个创作过程恐怕都是“在不断的推敲规划之中”,只要这个过程尚 未结束,他对全书的“推敲规划”也就不会停止。那么就不排除这么一种可能性:即作者在 某一次规划中确曾以五十四、五十五回为上下部的分界,全书打算写成一百一十回左右,故 脂批中也有“全部百回”或“百十回”之说,皆举成数而已。但后因笔下生花,对宝玉生辰 、群芳夜宴等作了细腻的描写,又再插入“红楼二尤”故事,增加了大量篇幅,所以原规划 以五十五回后转“衰”既不转不成,而全书要结束在“百十回”自然也结不了,于是只好 再把转折点往后拉。从现在的情况看,似乎是拉到七十五回作为“衰”兆之始,即所谓“异 兆发悲音”。这一回先是王夫人向贾母报告江南甄家获罪抄没的情况,预示贾家即将来临的 命运;接着是贾珍居丧寻欢作乐,而终闻祠堂内祖宗哀叹之声,最后赏中秋之夜,贾母也一 直打不起精神来,贾赦又拐坏了脚。接下几回也是连贯的悲调,如七十六回“品笛感凄清, 联诗悲寂寞”,七十七回晴雯夭逝,芳官出家;七十八回悼@②@③,诔芙蓉;七十九一八 十回香菱受棒迎春误嫁。再此以降,必然是“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直至“食尽鸟飞 ,独有白地”,决不会有反复振作之可能了。因而要写好下半部,实非轻而易举,再花七十 五回笔墨,绝不会嫌其太多。我们相信曹雪芹的有这个才能:既能写好“盛”,也能写好“ 衰”;既能写好“聚”,也能写好“散”。可惜天才夭折,造成千古遗憾!
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是,既是以七十五回为上下部分界,而现在传下来的为什么又是八十回 呢?这就得从装订上找原因了。现在所见的各家抄本,只有四回装和十回装两种,而七十 五回书不论按四回装或十回装都有余数,故作者又把下半部初步改定的五回放到上面去,合 装成二十册或八册,先让其转抄流传,这就造成了现在的第八十回不是自成段落。又当他致 力于推敲规划和着手改写下半部数十回书时,不幸突然逝世。因而脂批中既说已看过末回之 《情榜》和评语,又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现在看来,前者指的是过去未传抄出去 、只有少数亲友传阅过的规划草稿,后者指的是作者最后一次改写的艰巨任务。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