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平旦
中国园林是才士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包括了众多内容,比如建筑、绘回、园艺.楹联、书法……绚澜夺目的综合艺术花朵,它经历了一个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等内涵,它和中国传统文化其他门类的发展而一起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本文拟就下列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一)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简述,(二)风格各异、登峰造极的清代园林;(三)曹雪芹是杰出的造园艺术大师。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我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早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和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菽等。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有一定范围的地方、在甲骨文、箍文、金文中出现了“(囿)”“圃”等字,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件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晨,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刍秣、圈养动物的“囿”。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占地宽广。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
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外,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不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狩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二)唐宋时期。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或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霭、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如南朝梁·张僧繇擅长画山水,能“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极大地丰宫了遭园技巧,而且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辋川园”。
中国园林形成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营建的“艮岳”,也就是《水浒传》里“花石纲”的来历。这个御花园,山水美秀、林木畅茂,迭石树峰,又有宫殿亭阁,高低错落,迭山凿池,别出胜景,可称为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可惜已经在战火中夷为平地,在地面上永远地消失了。
(三)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一期。北宋为辽金取代后,辽、金、元三代后先相继,在燕京一带兴修皇家园林。金代从开封拆运至中都大量的艮岳花石,元代在建筑艺术中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各民族丰富奇特的建筑形式更添异彩。(如至今还能见到的十三世纪出于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之手的北京妙应寺白塔等)。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有我们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所证明。这个全盛时期的园林,与过去时代所不同的,育三个方面的特点:(1)功能全,(2)形式多,(3)艺术化。兹为分述如下:
(1)功能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园林发展,都有新增加的内容,至明清后大备,诸如听政、受贺,宴会、观戏、居住、园游、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等等,应有尽有,甚至为满足统治者的“雅兴”,还建有商业市街之景,如近年恢复的颐和园苏州街,以及圆明园原来的买卖街.包罗了帝王生活的全部活动,功能的多样花,自然扩大了园林的建筑营造规模,此其一。
(2)形式多。这里指的是作为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而言,无论其为建筑群落组合,抑或单体建筑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区的地方特点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既有殿堂楼阁,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墙石垣,又有竹篱泥笆,灵活而多变,随处而点缀,这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也有非常生动的反映。在园林布局及布置方面则吸收了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因地制宜地加以汇聚,比如圆明三园的诸多景色中就再现了国内苏杭扬州等地著名园林的特点,谓之“移天缩地”亦不为过。
(3)艺术化。明清园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其景物、其凤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动静相兼等艺术美学理论的运用,已臻成熟,各种建筑形式的风景景观的结合融为体,终于使中国古典园林成为富有“诗情画意”景色的园林艺术。此外,山水木石的精心安排,建筑植物的立基位置,都起到了立体形象的组合,甚至在附属设施的样式、内部装修和环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统一的和谐的没计,体现了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
试问,明代时期的中国园林建筑,其造园思想何以能达到如此发达的艺术水平,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标志。
第一,造园艺术理论有了划时代的总结性成果,即明代崇祯时江苏吴江人计成《园冶》一书的问世。过去,关于园林的设计(或阳“经营”)原则、艺术技巧和实际建造经验,还只能在寺词、游记等文学作品中有片断描述,没有形成理沦规律。但是《园冶》却是一部有关园林建筑的系统性的总结性的专门著作.全书共三卷,一卷为造园总论(《兴造论》、《“园说”》;选地(《相地》)、立基和各种单体违筑(屋宇堂轩)的形象范例,二卷讲各式栏杆及其式样;三卷讲门窗、墙垣、铺地、造山、迭石、借景等,全书计三万多字,并有插图二百余幅。它反映了当时的园林面貌和造园艺术水平,而且一直对中国造园有指导意义,甚至可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的大观园也是根据这些理论来构建的。
第二,一大批造园艺术家的诞生,如清代戏曲家李渔(笠翁),在南北都有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园林,以北京的芥子园最有名。杰出的造园家张南垣父子,更是园林史上的大家,不仅在苏扬等南方园林中有他们的遗构,北京北海公园缎,就有他们的遗作可供欣赏。以他们的生存年代推算,我们有理由认为《红楼梦》中营建大观园的造园设计师“山子野”的原型,应该就是张氏父子了。
以上勾勒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使我们得以进一步来考察清代园林建筑艺术的具体内容,因为有较多现存实物可以来为中国造园独步世界显示其东方艺术的魅力。
二风格各异、登峰造极的清代园林
综前所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发展历史,至清代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园冶》所阐明的造园理论基础上;随着政治需要和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了两个系统,即两种异趣的造园风格、简言之,北方的皇家园林系统(北派)和南方的私人园林系统(南派),各以其自身特点而发展着,尽管相互之间有渗透和融合,但当你置身其中时,会有更多显而易见的不同体会和感受。我认为,南、北园林构筑中的主要分别在于使用功能与个性表现。(此处所论不及寺庙园林)
先说南派园林,多为私人园林,主要分布于江南,如江苏的苏、扬两州、浙江的杭州和岭南的广州;其共同特点有三:(1)因地制宜;(2)小巧玲珑;(3)寄情个性。江南自汉唐以来有金陵为六朝故都,明清为水陆经济首善之区。山水秀丽,人文荟萃。缙绅乡宦、骚人墨客,以至巨商大贾,无不在住宅之旁营建园林,真可谓咫尺天涯,城市山林。由于这些私人园林是在城市或近郊住宅的组合部分,一般地都受到环境和地形的影响,只能在一块不大的土地上营造,因此它的设计构思都特别珍惜地址的运用、布置得精巧绝伦。同样正由于是私人园林,得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志趣、情性,其山石的摆设,厅堂的建筑,直至匾联题额等在在体现园主的性格、爱好、涵养、情趣……,试略举数例以说明之。
清代乾隆时的诗人袁子才(枚),是性灵说诗派的代表作家。他在南京小仓山的随园,与《红楼梦》和曹雪芹家还有点瓜葛,它的前身是奉旨查抄曹家又继任织造的隋赫德的“隋园”,所以此老曾自夸“大观园”是“此余家随园也”,这当然是一种只供谈助的无稽之谈。但随园却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私人园林,它座落在南京城西小仓山麓,负山环水,独得天然之趣,能使园外之景,顾盼而拥来。袁枚在他所作的几篇“园记”中,一再阐述了此处不但选地最佳,而且因地制宜,随形营建。他说“随其高为置红楼,随其正为置凉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而欹恻也为掇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居室。或扶而立之,成济而正之,皆随其丰余集齐,就势取景而莫之久阔也,故仍名之曰“随”。他抓住一个“随”字和“就势取景”一语,道尽了园林建筑艺术的诀窍。其作诗主性灵说,其造园主白然说、此人此景;相得而益彰突。
又如苏州沧浪亭,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始建于五代的大云奄遗址上,后为宋诗人苏舜钦(子美)别业。沧浪亨正面以水环绕,园内则以山为主。由于地方极小,不便于铺张。设计者采用了复廊建筑,廊中间以花墙,两面行人,园外景色均由漏窗投入,随着光移景换,惹人游思。山道蜿蜒曲折,转身之间,视角多变,感受不同,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还连,构思太巧妙了,深得小巧玲珑之胜。
以园林来表达个性爱好的,可以扬州的个园为代表。个园建于清嘉庆23年(1818),刘风浩在《个园记》里说园主黄玉绮性爱竹,益以竹成园,处处突出一个“竹”字。这园名“个”,不就是“竹叶”的象征吗?这样一个有意象、有形象,充分体验主人翁爱好的园林,至今还是一个名园的典范。此外,如无锡之寄畅园、海宁之安澜园等都是江南园林中的佼佼者,无怪乎乾隆皇帝要把他们搬进圆明园和清漪园(今颐和园)里来了。
北派园林,是完全有别于南派的皇家园林,是帝王之家营造的权力加财力和物力的象征,其占地之广,结构之精,体量之大,点缀之富,当然极尽其富丽堂皇、气象恢宏之能事,甚至还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这种园林建筑的代表作品,几乎都集中在京都。,比京西郊二百里大行山余脉的山林泉石之胜,从辽金时起至明清而形成了一条风景线,集中了最大最美的园林建筑群,在这里除了集康雍乾三代一百五十余年经营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已经毁于两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1860年的英法联军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现在建有一个遗址公园外,其他的三山五园经过解放以来的保护、整修、重建、利用,都已焕发了青春,以全新的姿态,显示着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吸引着国内外无数的游客,供人们赞叹和观赏。
皇家园林为共同特点有三点:(l)极度堂皇的规模,(2)体制的程式化.(3)的至高无上的天人思想。上面已论及皇家园林之规模均是占地广裘而巨大的,如圆明园占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园内之建筑都是雕栋画梁,体量极大又金碧辉煌的,其陈设则是豪华无比的。其次为体现帝王统治的思想,其布局一般趋于程式化,必须有中轴线,必须有大湖,必须有佛寺等等。再就是为体现君权神授思想,必然在天人思想上玩一些花样,如建蓬岛瑶台寄托长生不死的虚妄观念等等,今以圆明园为代表加以具体阐述。
圆明园是清代的皇家御苑,康熙四十八年(1709),开始就明代某皇亲故园遗址修建,赐予雍正,并题名“圆明园”,至雍正三年(1725)扩建,增添殿堂为听政之所,至乾隆弘历的六次江南之游,将江南名园绘图仿置园中,扩建长春、万春两园,与圆明合而为三。他做诗说“移天缩地在君怀”,什么都想据为己有。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增建,成为占地52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万园之园”,他们一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这里生活。圆明园的设计是最上乘的。它的造景意境或来自神话传说中的仙宫幻境,或仿自历代名画的深山幽谷;或采自江南绮丽多姿的名园胜景,甚而吸收了西洋宫廷建筑的特色,是当时世间无双的园休建筑艺术。在各座辉煌的建筑中所陈设的珍宝,是集中了当时所能得到的最珍贵的东西,1860年英法联军的强盗们为此而互相抢夺厂最后为掩盖其丑行,放了一把火,两夭两夜的大火,浓烈的烟尘,随风吹到北京城,日光都被它掩没。
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充分合乎皇家规制的,它的前部是外朝及寝宫,即相当于故宫太和殿和乾清宫,从大宫门起北至九州清宴殿,在这里接见臣下、外藩和使臣。他的后溉为风景区,号称有四十景之多,有众多的别出心裁结构精巧的建筑,如卍字形的“万方安和”景区,巨大的同乐园戏台,以及笼罩着神秘宗教色彩的安佑宫(陈设康熙、雍正和乾隆遗像)和舍卫城,供奉佛像和藏经处。有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源阁,有取名“福海”的追求海上仙境的蓬岛瑶台,迷宫般的黄花阵,以及仿建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曲院荷凤等六七个景点。长春园中还有仿建了苏州的狮子林和南京的瞻园(如园)。那一组石雕建筑―西洋楼更是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万春园是由几个小园林综合改建而成,这里成为后妃们的居处。现在北京市有关部门已经把圆明园僻为遗址公园,新建了宫门,修复了墙垣,恢复了黄花阵,重新开挖了福海,成为一个中外旅游者的胜地,而它那西洋楼的断垣残壁,激发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永远控诉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可耻行径。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由干有了明清两代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全盛期(无论其为私人园林或皇家园
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已经孕育成熟,将在杰出的造园艺术大师曹雪片的生花妙笔中诞生了。
三曹雪芹是杰出的造园艺术大师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寄托了小说作者曹雪芹理想的世界,也是他赋予作品在思想、情节和结构上的广阔空间,更是众多不同男女展现风采的舞台。可是,当我们在回顾和了解清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历史,我相信都会惊叹曹雪芹以其生花妙笔,如此艺术地营造了一个典范的中国古典园林。清代皇帝用全国的巨大物质财力建造了“万园之园”的北京圆明园,曹雪芹用一支秃笔建造了一个“艺术典型”的大观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曹雪芹在他的巨著《红阱梦》中的大观园,正是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无轮从造园设计思想、建筑布局、景点设置、植物配置、装修陈设到油漆彩绘,都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与伦比的最高境界,最杰出地集园林建筑艺术大成的“天上人间诸景备”的中国古典园林。曹雪芹继承与发展、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论和实践,大观园成为一座融合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建筑、园林等精美的综合艺术品。对于这样的综合艺术品,我们认为它的设计者必须胸有丘壑。他不但应该精于迭山理水之道,而且必须具有深谙文学、书画艺术的才能,或者说一个天才。曹雪芹生于私园荟萃的江南,长于皇家苑园集中的北国,他当之无愧地应该是我国园林建筑历史上最杰出的造园艺术大师。让我们从在《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营建规划的全过程:相地、立意、布局、借景、建筑来展现曹雪芹的杰出艺术风范。
(一)相地二大观园是因元妃省亲而得到御赐营建约“省亲别墅”。它的选址就从此开始,《红楼梦》第十六回中描写到“相地”时,就是突出地强调了因地制宜之法。他通过贾琏之口提出不主张像吴贵妃父亲那样去城外觅地建园,而是主张近宅营建,“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到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这是一个省钱省力而且又是构景、游幸所必须的设计思想,比如,在中国园林布局上,“山”是园之风骨,“水”是园之命脉,无山则无景观,无水则无生气。所以,大观园也首先注意到了“水”,说“会芳园本是从北墙下引来的一脉活水,亦无烦再引”,且置“沁芳闸”控制水量。在这里,“近宅”,既便元妃之省亲,又避贾母外出之劳,利用旧有水源,以及山石花卉,更是一举两得之事,“相地”是建园的第一步,是园林建筑的基础,大观园是成功的。
(二)立意。造园是一项大工程,其营建目的须明确,且必有所寄意,大观园是:“省亲别院”,是皇帝的贵妃游幸之地,故既要严格合乎皇家制度,体现出皇妃之尊,又要营建出一座真正的合乎造园艺术的园林。因此,曹雪芹在大观园不但设计了一座迎接元妃的气势雄伟的“省亲别院”的石牌坊,更有“缀锦阁”“嘉荫堂”等几处大厅堂,它们都是崇阁巍峨,层楼高起,精雕细琢的构筑。另外作为一座园林又必须有提供人们的游憩观赏之处的园景,配以各种相应的建筑,其方位、式样要体现出协调又变化的特点。大观园在“立意”中,确实合乎“按时景布置、水旁安亭,花间隐树”取景之意。前面所说的“缀锦楼”“嘉荫堂”等既是富丽堂皇之杰构,同时又是“取景”的重要观赏景点。比如,“缀锦阁”正面越水对着池中的“藕香榭”,在此可以赏水景,听戏文。“嘉荫堂”的大月台则是赏天上团圆的之好去处。观乎园中其余散处的各个建筑,亭、台、楼、榭无不为观赏四时景色,对使用的功能价值作了精确合理的布置,宜亭则亭,宜榭则榭,芦雪庵中可烹鹿赏雪,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临窗,左右有回廊,可赏水景。潇湘馆则是一座园中之园,淡雅幽静,院内修竹湘帘,静中生趣。这种大园套小园的园林建筑中的常见手法,如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修”,拙政园中的“批把园”,小园的玲珑精巧与大园的朴实野趣成对比,体现出美的境界。
在大观园最令人叹赏的一组景观,是曹雪芹别出心裁的创造设计的“凸碧山庄”和“凹品溪馆”,名字起得奇、布局安得巧。匠心独运,此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均是为了赏月而设计。“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种上下、明暗、高矮一山水的对比手法,引出了林黛玉、史湘云联句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弃正显出了曹雪芹的艺术匠心的大手笔。
(三)布局。大观园的总体布局是自由放纵的,有平坦宽阔之大道,也有曲折多姿的小径,如果我们循路而行,将是异彩粉呈、目不暇接。所观之景,步移而景异,随时变格、趣味横生。请看:在第十七回中贾政引众宾客、贾珍、贾宝玉游大观园的一段叙述,犹如观中国画的一幅长卷,忽而叠嶂挡路,忽而藓苔掩映,忽而飞楼插空,忽而石瞪穿云;忽而粉墙茅舍,忽而水声屏屏,忽而垂柳,忽而桃杏,忽而折带朱桥,忽而方厦圆亭,好景迭出,留恋忘返。这些景色之人目,都在“一抬头”“一转身”之间,不停地有所发现。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天然图画”,令人赞叹。曹雪芹能在组景、布局上做到如此纯熟精巧,试想要具有何等造园艺术修养。
四、借景。“借景”是中国古典造园的传统手法之一。一切名园胜地的营建者都善于巧妙地把园外美景借入园来。大观园既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借,二无茅屋寺庙可借。但是曹雪芹别出心裁巧妙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来,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新的“借景”方法,以文学艺术手段来表现景色,使园中的景和园中的人相映成辉,互相补充来达到借景的目的。兹举例明之:大观园里的“形”(各种禽鸟鱼鹤)、大观园里的“声”(琴笛丝竹、流水丰盛)、大观园的“影”(人树云月影)的意境的融合,构成了时而鸟语花香之精,时而波光云采之景,时而游鱼舞鹤之景,此景此情又都和生活在园中之人物的动静相结合,好比一首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书中有许多出神入化的描写供我们来欣赏品味。如第49回宝玉赴芦雪庵诗会时路中所见的“白雪红梅、琉璃世界”;第26回贾芸在园中看到的“仙鹤剔翎”、黛玉看到的浴水禽鸟等等,无一不是一幅令人赞赏的画面。曹雪芹尤其善于刻画人物形象来衬托景色,增添意境的美。如第38回黛玉钓鱼,宝钗掐蕊,探春、李纨惜春柳荫观鸥鹭,迎春花下穿茉莉等等,把这几个美人儿组在如此美景之中,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他们既是美景的承受者,又好似构成美景不可分割的部分。此外,如第30回“龄官画蔷”一段描写,从“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到“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等等,把初夏刚临时的引擎变化,骄阳、绿树、风声、雨声、云影、花荫权融合在大观园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浑然一体,这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呵!
五、建筑。中国造园营建中的建筑设计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特色,若以游乐闲居者而言,多以淡、雅、简为主;以行礼设宴者而言,多以浓、丽、繁为主。曹雪芹设计的大观中的各族建筑,在在都布置得宜、各适其用。尤其是人的居处,无一不是切人切景。复合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符合园林艺术曲折多变的需要。我们从大观园正门的筒瓦粉墙、大观楼的重楼复道;怡红院的热闹、潇湘馆的清静,衡芜院的花草山石和秋爽斋的疏朗宽大等等,即可见其一斑了。此外,曹雪芹充分调动一切手段,那些对园林建筑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写景抒怀,相辅相成,教习哪个会赢得匾额题对等笔墨,也是颇具匠心的设计,决不随手敷衍,如“梨花春雨”(梨香院)、“桐剪秋风”(秋爽斋)、“荻芦夜雪”(芦雪庵)等等描写了四季景色,如“藕香榭”的“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一联,把竹桥、流水、菱香、藕肥都包含了,突出了藕香榭的水景,其余如亭曰沁芳、桥曰翠烟,无不因景而名,各显景观,点出各处特色,妙手偶得,宛若天成。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天才作家曹雪芹的天才创造,他集诗人、文艺家、画家、造园家于一身,为我们创造的纸上园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清代初年中国园林建筑造园术鼎盛时期的贵族园林。其建制布局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描述,已成为建筑学园林艺术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在我国有名的古典小说仁者中,如此全面地、完整地、精确地描写,以致可以按此设计营建一座现实的园林,曹雪芹是第一人。
大观园是曹雪芹以诗化的语言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世界,是他对人生、社会思考的表达,具有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揭露和批判的力量,也有对未来理想生活的向往。当然,也淡淡地传达出一种失去的悲哀的无奈;
大观园是曹雪芹以文学语言塑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园林,它服从于小说创作的需要,因此,在《红楼梦》中,除了有几种集中描写外,而是以许多笔墨,结合书中人物在园巾的生活和活动中,把园景园貌穿插在不少章回中描写出来,成为刻划和塑造人物性格和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段,即创作方法的组成部分。所以,使人感到真实、鲜明、生动,富有艺术魅力。
大观园是曹雪芹以画家的丹青妙笔创造出来的一个“省亲别墅”,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私家园林。大观园不是某一现实园林的刻版再造,它并不反映某一现实园林的所在地域。但是,它却是曹雪芹在生活中所亲历亲见的诸多园林(官私南北),经过提炼、选择、概括而具象出来的。所以,它又比任何一个现实园林更美、更典型、更理想、更可观赏、更富艺术的园林。
大观园是曹雪芹以造园艺术家的高超技术创造出来的一个中国古典园林,它全面反映了我国明清时代的造园理论、造园艺术、造园手法,以致可以而且已红用到造园的实践中去。北京大观园之所以能在南菜园这片土地上重新建造起来。就是一个最有力的明证。
感谢曹雪芹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巨作《红楼梦》和一座永远不会被毁灭的)——寄托了他的艺术的美学和人生的理想的大观园。关于大观园的平面布局、大观园的艺术价位、大观园的地点,以及大观园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还有许多问题可以探讨,近年来,已有很多文章发表,①我和曾保泉先生也发表过一些文章,我们的全部主要观点,都己写在《试论大观园布局研究的意义》一文中,在这里愿以得到读者和朋友们的批评和讨论。
1994.7.7.于京郊十三陵畔
注释
①这些文章均以收入顾平旦主编的《大观园》(修订本)一书中,华夏出版社1990年6月版。本文也作了参考,不及一一注明。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五年第二辑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