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东生
曹雪芹集诗人、画家、小说家于一身,对含蓄这个费有悠久传统的美学问题的艺术处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妙境.“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杨载《诗法家数》)在《红楼梦》这部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里,他以横绝千古的艺未腕力,调动各种传统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精美含蓄的意境.形成了含蓄美的语言艺木风梅、本文试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运用的含蓄修辞手法分析如下.
谐音表义
汉语同音字多,民间早就流行着用同音字谐音表义的歇后语、谜语等.语言大师曹雪芹深谙此道,贾政的四个清客: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卜世仁,就是“沾光”、“善骗人”、“不顾羞仁”,“不是人”的谐音.又如,丢失英莲的甄府家人霍启(“祸起”的谐音)、被薛蟠打死的冯渊(“逢冤”的谐音)等人的谐音,都对读者了解情节的发展有所启示.当然,最典型的是书中女子的名字.如“真应怜”(甄英莲)、“原、应、叹、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都表明了作者同情妇女悲剧命运的思想.
作者对事物也用谐音表义,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这样的描写:
(警幻仙于)携了宝玉入宝。但闻一终幽香,不知所闻何物。宝玉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名为‘群芳髓’……(茶)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名曰’千红一窟’”。……“此酒……因名为‘万艳同杯’。”
这里“群芳”、“千红”、“万艳”当然指所有的女子.她们的命运相同,都是一样的,即“碎”(“髓”的谐音)、“哭”(“窟”的谐音)、“悲”(“杯”的谐音)。曹雪芹就这样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所有女子注定是悲剧命运这一真理,这就是曹雪芹的妇女观.
借物寓意
曹雪芹善于托物言志,借物离意。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记得薛宝钗害有先天热毒症,病发时就要服用海上奇方“冷香丸”。这先天热毒症和异香气的“冷香丸”,暗寓着丰厚的含义.作为一位少女,薛宝钗有美的青春、美的人性,有从天性中带来的一股“热毒”,但她更是“露砌魂”、“水作影”的“雪”姑娘。“冷美人”,藏愚守拙,安分随时,总是自觉的以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浇灭少女心中燃起的爱情火焰和压制萌发的人性美,其外在表现常是.那么冰冷无情.作者借物见人,把薛宝钗整个丰富复杂的性格特征都离示出来了,真是旨深意远,内蕴无穷。
咏物诗,人的写照。
曹雪芹有很深的诗词造诣,《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性极高,是他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以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为例: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拭啼泉。娇羞默默同谁诉?倦铸西风夜已昏。
这不仅是一首咏花七律.而且也是林黛玉的自画象,自我写照。
“半卷湘帘半掩门”,“湘帘”,宝、黛在秋爽斋结诗社、定别号时.探春替黛玉“想了一个极当的美号”―潇湘妃子.很明显,这“湘帘”“门”后面的主人―诗中的白海棠,正是林黛玉自己.
“碾冰为土玉作盆”,这是白海棠生存的环境:冰冷严酷、坚硬无情。即《葬花辞》中所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通”,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写出了白海棠在这种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梨”离也。暗示自己是自幼离别慈爱父母的孤女。古诗中用“一枝梨花春带雨”描写悲泣的女子,所以“梨”给人以悲凉凄苦之感.“蕊”说明悲苦在心中.但这孤女的“魂”(精神)却如寒冬独秀的梅花,具有不与世俗苟合的高风亮节。
“月窟仙人缝缟袂”,“月窟仙人”指月里嫦娥,嫦娥独居广寒宫只有玉兔为伴,在月宫的孤独寂寞和冰冷的环境中经受精神虐杀的苦痛。
“秋闺怨女拭啼痕”,“秋”字紧扣诗题,说明花季已过,海棠开在秋天,处于万木凋零的肃杀季节。(即曹雪芹书中的“末世”),此时“怨女”不能不“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娇羞”,深闺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的神态、心理的写照。她纵有万语千言却“同谁诉”?父母双亡.既无姐妹兄弟又无知音,只有孤独和寂寞,只有“默默”地强忍着。
“倦倚西风夜已昏”,“西风”是摧残百花的“风刀霜剑”。在它逼迫下的白海棠已“倦”―奄奄一息。只能“倚西风”―即任肆虐的“西风”施暴而无反抗之力.此时“夜已昏”―黑夜降临。无边的黑箱包围、压迫着她.被严酷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白海棠,看不见光明,只有“倦尸极和绝望,这就是尾联所表达的诗的主题。
虚敲傍击
曹雪芹描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纠葛的那些场面,如“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等都写得含蓄隐蔽!正如脂批所说,“文则是虚敲傍动之文,笔则是反逆隐曲之笔”,皇现出“花看半开,酒饮微醉”的神情风采。《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将宝钗比作杨贵妃,宝钗不悦,适逢黛玉问宝钗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明知戏名,却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不知晴指自己,却纠正宝钗,说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非’!你们博古通今.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一句话未说了,宝玉黛玉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原来,宝玉和黛玉吵嘴之后.宝玉亲自去黛玉那里陪不是,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一片深情蜜意。宝钗就把这件事假托在‘负荆请罪”这出戏上,言在此而惫在彼.旁敲侧击,加以讪笑嘲弄。作者用这样隐微曲折的笔法来写,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舒缓迁回,含蓄隽永.
衰贬互易
褒贬互易也是一种曲折隐徽的表现手法,具有含蓄道藉的美感特征.它的特点是以正作反.似贬实衰.以反作正,似褒实贬,第十二回,有脂批提醒读者:“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第五回,在“那宝玉亦在孩提之何,况自天性所秉来的一片愚拙偏僻”一句的后面.有脂批说:“四字是极不好,却是极妙,只不要被作者瞒过。”这说明,对宝玉下的“愚拙偏僻”这个贬词是反话,读者应该从反面进行理解,认识到贾宝玉颖慧、叛逆、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性格。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经一再褒扬主夫人‘宽仁慈厚”,但是对照她逼死金钊、晴雯的言行,我们就知道曹雪芹用的是反笔,需要从反面去看她“宽仁慈厚’是假、酷冷暴虐是真。这是明褒暗贬,含着辛辣的嘲讽.
析字的妙用
所谓“析字”,就是通过离合字的形体,构成一个表示特定含义的词或者句子,以表达一种不便明言或不厚明言的语意,造就一种含蓄、委婉的美感效应、在《红楼梦》第五回中,曹雪芹为凤姐的一生是这样安排的,“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即“凤”这种吉祥鸟本应出现在“盛世”,现在偏偏在这“末世”出来。“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指贾琏对待凤姐态度的三个阶段:初婚时“从”,即言听计从,百般顺从,以后是“令”,即向凤姐发号施令;最终是“人木”即“休”.咀嚼其上下文,“休”应是“休妻“之“休”。即凤姐被贾琏休弃哭回金陵的王姓娘家。这是封建社会中女子最悲惨的结局了,所以她的遭遇比其他女子更悲哀.究其原因,是她生在“末世”.而这,正是《红楼梦》深刻的社会意义之所在.但是,高鹗的续书却愉梁换住,把“休”写成了“死”。“死”是人人都不可免的.无所谓“更哀”。很清楚。高鹗的续书抹去了“末世”这关键的一笔,风姐这一典型的社会意义被明显贬低,作品的社会价值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害。
再如曹雪芹对香菱的一生是这样安排的:“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即两个“土”,即“圭”。“孤木”是“木”,所以“两地生孤木”是“佳”字。曹雪芹是说薛姗娶了夏金佳为妻,致使香菱被虐待而死。很清楚,曹霄芹通过香菱这一形象,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但高的的续笔却写成夏金桂自食恶果、饮毒身亡,香菱则扶正为薛府大少奶,最后为薛家留下一个男孩,难产而死,.香菱这一典型的社会意义被大大地降低了。
《修辞学习》1995年05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