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此中有真意——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神鬼、报应内容的深层意义

作者:李庆之
长期以来,红学家一直在“曹作高续”观念的支配下搞人为割裂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糊涂的乃至错误的认识.尤其是对后四十回,无端挑剔甚至全盘否定.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就是看到它在悲剧结局的描写中充满了神鬼、报应的内容,宣传封建迷信,走向反劝的、神秘主义的封建道德说教,从而改变了“原作”的伟大现实主义精神。本文旨在走出误区,对书中的这些内容给以新的分析评价,当然,我不采“曹作高续”说,也不采“扬曹抑高”说,而是尊重程、扁的声明,把后四十回统一在曹雪芹的名下,给以整体性的考察.
一、神秘文化:《红楼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
这一节是先作一个.急论,以为后文切入具体问题确立思考的前提.
后四十回中的神鬼、报应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红楼梦》全书所反映的“神秘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我们考察的重点,暂不涉及书中属于“亚神话”内容体系的文化源流,而把眼光投向那些属于社会生活本体的神秘文化现象。这类现象,在《红楼梦》中,也就是在中国民间保持了几千年的生活习俗和观念形态中随处可见,包括迷信的、宗教的各种活动和与此相关的神秘意识.就思想成分来说,这些现象是人类原始思维和后出的儒家“畏天命”思想、道家“委天知命”思想、佛教“前缘因果”思想的复合物。由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世界观的总体还只能停留在有神论的原始层次上,所以,尽管哲学家的理论中含有自然宇宙观的唯物主义成分,也阻挡不了对其“神秘化”的加工,而总归于“宿命论”和“因果报应”的神学观念。由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是描写悲剧发展过程的,所以社会文化心态就主要体现在“宿命论”上;后四十回是描写悲剧结局的,所以社会文化心态必然主要体现在“因果报应”上.这二首同出一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而且,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