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庆佑
八十年代, 我在工作之余, 曾写了多篇红学人物评介, 在红楼梦学刊上以“红学人物志”专栏文章发表。1990 年退休以后, 复又写了几篇, 现在已有十六篇。最近四、五年来, 由于健康原因, 就基本上停顿了。
我的这组文章刊出以后, 得到红学界和出版界一些朋友的关心。还是在1988 年, 就有台北一出版单位的负责人来信, 建议我收集成册, 交他们出版。然而当时我才写了七、八篇, 收在一起, 还觉单薄, 于是在复信表示感谢后, 就没有再联系了。进入九十年代, 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日趋明显, 社科著作出版更为困难, 所以红学界的朋友如梅节兄、魏同贤兄等虽曾表示关心, 但从我参加工作到退休的将近四十年时间里, 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制, 又要养育儿女, 度日尚且常有青黄不接之虑, 哪能积攒出一笔钱来留到今日出书? 所以只好将书稿堆放在书柜里, 听天由命。
上海师范大学徐恭时教授, 是一位忠厚长者, 是著名的红学家和红学资料收藏家。从我到红楼梦研究所工作以来, 我们就有联系, 他给予我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我们第一次见面, 大约是在1982 年的秋天, 当时他为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师大的前身) 承办当年在上海举办全国第三届红学研讨会, 来做前期工作。我接待了他, 并陪他参观了恭王府及其后花园——萃锦园, 以至十五年后他在给我的信中, 还要深情地提及。他对我的这组文章尤其关心, 并给予鼓励。他在1997 年11 月14 日的信中说:“吾兄笔耕不辍, 从刊物上时见文章, 于红学人物之专撰长文, 每见必读。这是治红学者极重要的史料。‘知人, 才能论文’。期望吾兄将已发诸文, 汇为一集以出版, 以惠益红学人士。”十天后, 他在24 日的信中又说:“吾弟先后发表之红学人物考论专文, 在红学研究中别树一帜, 是红学文章中存世之作”;“前函建言, 由于前文分刊于《学刊》, 寻索不易, 所以建言结集。如何联系出版单位, 是一难题。还期多方努力, 能予早日问世, 企予盼之”。他还建议再挑选出一批人来, 再一一撰文评介, 其中特别提到了范锴和吴克岐, 甚至还提供了他们的部分线索和资料。
徐恭时先生对我这组文章的评价虽有过誉, 他对我的鼓励和建言, 无疑是诚恳的, 热切的, 所以我除表示由衷的感谢外, 一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