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许并生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有着密切关系的现象已多为学者指出,《红楼梦》 与戏曲的联系现象,也有学者论及,如徐扶明的《 红楼梦与戏曲研究》 就《 红楼梦》 中的戏曲及戏曲史料、戏曲对《 红楼梦》 的影响作了探讨和研究,惜学者们对《红楼梦》 本身及其与戏曲的结构关系未作深究,试作探讨。

《 红楼梦》 作为语言艺术作品必然呈现出有形的结构形态。其有形的结构形态在各种分析《红楼梦》 方式之研究对象中是最具有客观性的,它应该对题旨思想、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分析,甚至包括家世研究都是一个重要前提、基础和参考,尤其对其叙事艺术技巧的分析总结有极大参考价值。

《 红楼梦》 呈现的结构形态,就其来源讲,主要或来自作家独创,或来自传统包括向戏曲的横向借鉴,作家独创结论的得出须总结传统因素,从传统因素分析成为首要。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史上看,《红楼梦》 前的《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的结构并没有为《 红楼梦》 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而《 金瓶梅》 前承《 水浒传》 推衍,后则围绕西门庆与官吏无赖勾结与众妻妾纠缠,结构显得有些杂乱且终归于说佛法类小说的叙事思路。在戏曲这方面,元明戏曲已经较为讲究自己的结构了,清代李渔则专题研究过戏曲结构,说明清代对戏曲结构异常重视。根据中国古代戏曲交互影响[1]以及戏曲对明清小说结构曾给予重大影响的特点,我们采用小说戏曲互补的分析方法对《 红楼梦》 进行分析。

《 红楼梦》 在故事构架、人物出场上明显地采用了戏曲的方式,并由此在思想命意上也吸取了戏曲的方法。

先看故事构架。众所周知,作者将大荒山无稽崖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由一僧一道带人“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花地,温柔富贵乡”,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见了此石,那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出则即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由此引出甄士隐乃至贾雨村,并导出林黛玉进贾府,见宝玉等等。这个传奇性笔法的开篇,表明整个故事呈环形结构。所谓环形即“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结于困者终于亨”。这一传奇结构特征,《红楼梦》 不过是将此翻了个个。开篇的作用无疑是为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兴趣。这一开篇是对话本“人话”的创造性改造,又是对传奇“副末开场”介绍剧情梗概的吸取和艺术融合。

上述石上故事前的所谓“出则即明”显然是剧情介绍方式。“出则即明”,可以理解为:写出了(读之)即明;或剧情梗概此出即明。我们倾向后者。从题材上看,使用奇异性故事的手法此前虽有《水浒传》 的误走“天呈”“地煞”;《 西游记》 狲猴始为石头,终成正果。然而它们都仅仅起引子作用。而为既吸引读者又介绍故事梗概,也不使读者感到离奇得无法接受,或阅读时感到云遮雾障的迷茫,《红楼梦》 便采用了一僧一道这种传奇中惯用人物来贯穿线索的方式。戏曲中常常采用设置人或物来贯穿结构,使繁杂的情节、众多场(出)分立的单元联成一条线,这是很独特的,也是以往小说没有的手法。《红楼梦》 采用戏曲的贯穿手法,一僧一道的设置,显然也就具有了结构的功能。

第二回至第五回前半作为序幕,中心人物,故事缘起,均已陆续出场和交待。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犹如《 桃花扇》之“听稗”一出。整个这一部分功能也与《 桃花扇》 之“传歌”、“哄丁”、“侦戏”、“访翠”颇同。作者拟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为偿还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而神瑛侍者也“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去“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事之女怨男痴”的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挂了号”,绛珠草决定跟着下世去偿还,而警幻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还也想借此了结此案,从而敷演了一出“怀金悼玉”的“奇传”。作为贯穿线索人物的一僧一道,于故事结束“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构架。作者虽书写至八十回“泪尽而逝”却“书未成”(甲戌本第一回脂砚斋评语),但故事的结局,作者实际上已交待得非常清楚了。

缘起或概说之所以用了整整五回,就在于作者对“必要资料的设定― 在此以前所发生的种种事件的交待,各角色来历如何,开场这一刻的情势又如何等等”[2]没有采用小说传统直叙的方法,而是采用了穿插故事方式,逐一介绍了事件原因和使人物“聚齐”,采用戏曲的形式,提示性地总括了人物的命运和情节。

这种方式,以往无论文言白话小说,还是短长篇小说都是不曾有的,唐前古体小说包括唐人传奇开端都是采用直叙的手法,白话小说的“人话”则意在从事理上与正文形成对照或类比,长篇小说开篇的情况如前所述也不是概括全篇的方式,因而《红楼梦》 采用戏曲开场的方式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 红楼梦》 整体艺术构架吸收了明清传奇的开场和环形结构手法,书中还有一些佐证如下:第一,作者在第一回即表明将“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人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人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记去作奇传”;

第二,作者两次明书:“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 “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第三,全书采用大量的曲写人故事,曲在小说叙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叙事、描摹、抒情作用;

第四,作者在作品中写了戏曲演出活动,说明对戏曲非常熟悉。[3]上述对《 红楼梦》 故事构架的分析,便于我们对以往评论的观点展开甄别。

至于一僧一道的设置,不仅发挥了构架中的功能,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小说作者利用市人喜欢的以世俗化的佛教观念敷演故事在明清以来很普遍的这一事实① 。

我们注意到,《 红楼梦》 的传奇性故事构架有两个层面:神话框架;“下凡”故事。从神瑛侍者和绛珠草“投人”人间,到返回太虚幻境销号,“复还本质”此案了结,此相对“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第二层是下凡故事。在下凡故事里,作者委婉细腻地描写了宝、黛、钗爱情和婚姻以及所处的人和事,写出人物的心灵世界― 生活情趣激发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及向往。戏曲结构涉及到场景设置和人物出场方式,《 红楼梦》 的人物出场也采用了戏曲的方式:王熙凤叫板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

宝玉出场:外脚步响,丫 环道:“宝玉来了。”

这方面徐扶明作了很好的分析,书中有类似戏曲人物出场的“叫板上”、“点上”、“摆队上”。这里采用戏曲场景设置,展示给读者的,从视觉角度看,室内是直观的,室外是看不见的;室内是舞台,室外是后台。小说人物出场于人物眼中明显是戏曲人物出场方法、场面设计的借鉴和转化。如书中林黛玉眼中的外祖母、三姊妹。需说明的是,人物出场于人物眼中当然不是自《红楼梦》 始,《 水浒传》 已有,但前者似更贴近戏曲创作。说明小说对戏曲的吸收是逐步扩大、深化的,在《 红楼梦》 里用得更为精当融洽。

情节线索组织是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情节主要线索上,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双线交叉,这在明清传奇中比比皆是,如明代张凤翼《红拂记》 红拂与李靖、乐昌公主与徐德言,沈鲸《 双珠记》 王揖与郭氏、慧姬,汤显祖《 紫钗记》 李益与小玉、卢府小姐、沈憬《 红英记》 郑德嶙与韦楚云、崔希周与曾丽玉,叶宪祖《莺篦记》 杜羔与赵文珠、温庭筠与鱼惠兰,清代李玉《 风云会》 郑恩与京娘、赵匡胤 与韩素梅,李渔《 风筝误》 韩生、戚生与爱娟、椒娟,均采用了双线交叉手法。《红楼梦》 采用双线交叉构造情节,反映出戏曲对小说的渗透和影响、或者说小说家对戏曲手法主动吸收。而《 红楼梦》 中的戏曲剧目恰恰多为此种线索设置,也正说明作者对戏曲情节双线设置是熟悉的。[3]

叙事结构的设置从根本上说首先是思想命意的确立。《红楼梦》 在思想命意上采用了戏曲的视点,关注人类生存问题在悲剧中是普遍存在的,美国戏剧理论家布罗凯特论及悲剧认为,悲剧的戏剧行动始终维持一种足以烘托该剧严肃意旨的氛围,它提出有关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类的道德性、人类社会及心理关系等严肃问题[2]。《红楼梦》 前的戏曲多写了对爱情自由的追求,《 牡丹亭》 已达到生而死、死而复生的境地,而《 红楼梦》 则把思索放在人与社会,把生命问题引向人的生存环境、与宇宙间关系的交叉点上,这一叙事思想的着眼点是戏剧的。以往的长篇小说多取社会重大题材,如军事集团斗争、英雄传奇,多演义历史,到《金瓶梅》 以后才多讽刺社会黑暗,而戏曲早在元杂剧中人类社会问题就成为主要的思想取向。《 红楼梦》 第一回空空道人与石兄对话明确表示摈弃当前的各类小说题材,这包括:“无朝代纪年可考”、“无理进廷治风俗的善政”,即不取历史演义及“理治之书”等等。因而,《红楼梦》 的思想题材取向与戏曲创作思想不能单纯看作是一种不谋而合,文学艺术创作是以文化传统为基础,在社会思潮文化环境的氛围中进行的,元明清三代戏曲围绕人生社会的题材主调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是当时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为此,《红楼梦》 在思想命意上卿仅戏曲创作思想的情况,也就很自然的。在小说创作中,作品的故事构架是作者艺术构思体现在文本上的客观存在形式,作品构架渗透着作者的认识、评价和思想倾向。作者创造性地进行材料组织、安排、取舍和结构是为了有效地表达这些认识、评价和思想倾向。《红楼梦》 多方面吸取戏曲方式方法,其意义在于综合了此前已取得的叙事艺术的各类成果,有效地完成了创作命意,从而为推向古代小说的高峰提供了可能。

《 红楼梦》 为古代叙事的顶峰之作,已为学者所称道,并把其视为标志古代小说的终结之作。从古代叙事艺术的发展来看,古代小说戏曲交互影响融汇推动,在各自取得的成果中包容了对方的精华,《红楼梦》 堪称典型。因而分析戏曲对《 红楼梦》 的影响或者说《 红楼梦》 吸收借鉴了戏曲应该是红楼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偏废或注意不够是不全面的,直接影响对其准确深人的理解认识,也影响到对古代叙事艺术成果的把握和肯定。《红楼梦》 之所以取得高度成就是小说戏曲的综合成就,它的创作成果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艺术所达到的高度。

《 红楼梦》 借鉴戏曲结构,说明作者对两者创作方法有清晰的认识,和出自客观需要。戏曲小说由于本身体制的特点制约,开篇本不同。小说传播媒介是语言文字,凭借叙述及其变换,展开故事和吸引读者,开篇不采用概括全篇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是受史传传统影响,二是避免读者读开头便知结尾,一部大书便不去读了。戏曲容不得无限制铺陈叙述,全在人物行动中展示人物意志性格、人物关系、事件,故先作梗概以便让观念在后面的戏剧展开中得以理解。小说中采用戏曲开篇的方式,本会产生前述读开头便知结尾的结果,使读者不堪卒读,因而《红楼梦》 作者虽借鉴了戏曲开场手法,同时为了避免在小说中出现一览无余,又使用了穿插,从而形成我们所见的这一形态。这是作者在结构上的革新的独创。通观《 红楼梦》全书,其广泛的采用了戏曲的方法,如前所述思想命意、场景设置、人物出场的思路可见一斑。也正是于此,影响到叙事视角和人物视点等多方面,使小说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强化了书面语言文字的形象性。当然,在肯定《红楼梦》 吸取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也需要指出,《 红楼梦》 作为小说,也正是由于采用剧情介绍的方式,第一回到第五回造成总体结构上的疣赘,加之其中许多的插叙造成内容上的纷乱,普通读者感到难以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接受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① 从《 红楼梦》 中可以看到市人对世俗化的佛教故事喜欢的情形。同时,曹雪芹《红楼梦》 中借用了佛教观念来表达自己的寓意,而不是意在宣扬佛教观念,这在书中是非常清楚的。

[ l ]李万钧主编:《中国古今戏剧史》 下册、见李渔的《 闲情偶记》 打通戏剧小说一节.

[ 2 」[美] 布罗凯特:《 世纪戏剧艺术欣赏― 世界戏剧史》 [ m ] .胡耀恒译、志文出版社第51 页讲一个剧本开头需要一个“说明”(exposition )用来说明《红楼梦》 采用戏剧结构是非常恰当的。

[ 3 〕 徐扶明:《 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