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俊升
读了胡先生的长篇《 红楼梦考证》,读了蔡孑民先生的《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 ,又读了平先生的《 读蔡孑民先生石头记索隐自序》 ,引起了我读《红楼梦》的一点见解,写下来请诸位先生和读者指教。
我读《红楼梦》的见解,可以两语概述如下,
一、读《红楼梦》,只是为读《红楼梦》 而读;
二、读《 红楼梦》 ,只把他当《红楼梦》 读。
以上这两种见解,第一可算是读《 红楼梦》 的目的;第二可算是读《红楼梦》 应持的态度。以下更分别细述。
一、《 红楼梦》 所以为世所重,我们所以爱读他表显事物,刻画呈露,有文学的价值,并不是因为他影射史事,有历史的,或其他的价值。《红楼梦》 是否有所影射.究竟影射何事,历来各家索隐,都是穿凿附会,言人人殊,无一可据为事实,故其历史的价值,可说是等于零。而民即使某种索隐信而有征,则此书的历史的价值,充其量亦不过等于稗官野史而已!此千古奇文,若以历史的眼光读之,则所得亦不过支离割裂不成系统之事实而已!如此读法,真是《红楼》之罪人!所以我读此书的唯一目的,仅在艺术方面的欣赏,除此之外,别无日的。书中人物,当他即是此人;书中事实,当他即是此事。然后细心体贴情节妙处;决不为历史的考证而下索隐的功夫——问此人究是何人,此事究是何事?此即所谓“为读《红楼梦》而读《红楼梦)”。
二、论到我读《 红楼梦》 所持的,或是大家所应持的态度,可以“念兹在兹”四字包括无遗,亦即上文所谓“读《红楼梦》 ,只把他当《红楼梦》读”,此外决不下考证的功夫。我所以持此态度有两种原由:
1 .不必索隐或考证;
2 .索隐或考证反有妨欣赏之目的。
何以读《 红楼梦》 不必索隐或考证呢?因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钩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得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我们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至于论到考证著书人是谁?这书是不是曹雪芹自己的写照,也于欣赏方面.无大关系。汉魏碑帖,多不注明何人手笔,我们仍然能够欣赏,名园胜榭,不知道是谁人经营缔造的,也于我们的欣赏,无大妨碍,至于表明这书是曹雪芹的自己写照,也和其他“红学家”说宝玉是影射的允扔,或是清世祖,一样的词费,贾宝玉便当他是贾宝玉就是了,管他影射的是谁呢?
所以就这一点看来,无论是索隐抑系考证.都是“莫须有”。何以说索隐或考证反有妨欣赏之目的呢?美的欣赏.是诉诸情绪的一种被动的沉思的心理态度。我们如若对于美的对象,自动的为理智的分析和考究,那么必定妨害了欣赏的最大目的。譬如我们欣赏名山或是大川,止有浑含的、被动的、体贴美的所在,和对象融为一体那就得了。假若舍此不图.去推究这名山属于何种岩层?成因为何?这大川是发源何地?流域有若干长?那么便对于美的欣赏,有所牺牲了。又譬如我们欣赏一种花草,假若用植物学者的眼光去查间这花草是属于那一科那一属?这花草的花冠还是唇形花冠呢?还是蝶形花冠呢?那么必定也牺牲了欣赏的目的了。
读《红楼梦》 也和欣赏自然之美一样,我们只要被动的欣赏书中情节,贾宝玉便当是真个有个贾宝玉,林黛玉便当真个有个林黛玉,然后始能体贴入神,知道文章的美处。假若不此之图,读一句,想一句:这是影射的什么事实?这个人是影射的什么人?这样的读文学书,真是要累死了,还谈什么欣赏?
而且此书是不是别有影射,固无定论,即就是查到了确实的证据,把这闷葫芦揭破了,也糟塌了全书的文学价值!明明几个角色串了一出好戏,你却要在台下高叫:某某是张三装的,某某是李四装的,岂不是焚琴煮鹤.背山起楼,满口的江瑶柱,杀了风景不少!以上所述,即是注意考证或索隐妨害欣赏之处,因此之故,我终坚持“读《红楼梦》只把他当《 红楼梦》 读”的态度。
偶然思想所及,信笔写了许多,不合理之处,在所不免,希望胡、蔡、“平”三位先生和读者不吝指教!
一一· 三,八在南京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