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志乔
民俗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社会科学。它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等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而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典范,具有百科全书之称的《 红楼梦》,这部播写清王朝时期杜会生活的鸿篇巨著.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反映当时社会丰富的民俗内容。在此.笔者将《红楼萝》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民俗学价值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红楼梦》中的礼仪民俗
礼仪是社会中的民俗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的一生中,婚丧习俗具有一定的代表舌是人生之大礼,几乎概括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在《 红楼梦》中,曹雪芹不惜笔墨,真实、系统地记录了当时和会的婚丧礼俗。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一般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称为“六礼”。《红楼梦》中也同样依此习俗,为贾宝玉举办了婚礼,订婚时要“吃茶”,这在《红楼梦》中就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婚俗现象。《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是一句双关语,缘起于凤姐:“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前有交待,厚则相互照应。作者细密的构思,于是就有了凤姐的“吃茶”之说。
从字源学的角度讲,“茶”引入婚俗中至少是在唐、宋以后。不过聘礼用茶,这与我国古代茶叶的兴旺发达有很大的关系。这可以从历代论茶的著述中看出来。例如唐代陆羽筑的《茶经》,晚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有“茶癖”,在吴地为官三年,写有《惠山后记》,《龙井》,其中提到了江南名茶产地顾渚、夫池、虎丘、罗界等地。
宋代经济发达,随着中茶叶的发展,市井之中就有了茶坊、茶肆。后世议婚纳采称作“茶银”,“茶礼”。清代表于令《西厢梦·凌窘》中:“母亲写下婚书,茶银五百亲收。”孔尚任《桃花扇·媚座》:“花花乎,轿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由此我们可见,至迟在南宋时期,“茶”已介入了婚姻之中,但只是以茶为婚礼的萌芽,还没有专门用“茶”当作纳采。到了明代,才有婚俗中的“下茶”的专称。明万历年间人许次纾《茶疏·考本》云:“茶不称本,植必子生,古人结昏(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许氏所谓“古人”乃指宋代而言,且“下茶”之礼寓有象征意义,取“一言而定终身”不可改变之意。带有封建时代要求妇女 “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这是以茶礼作为聘礼下定的民俗习惯在封建时期畸形发展的结果。而祖籍江南金陵的贾家自然对 “下茶”之礼都比较了解,所以凤姐说林黛玉 “吃了我们家的茶”,字面意思是“尝了我送给你的茶”,潜台词却是“受了我们家的聘礼”的戏谑.引得在场的人都哄笑起来。而这句话正好点中了黛玉的“心病” , “林黛玉红了脸,一声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曹雪芹以传神之笔,通过江南婚俗中盛行的“茶礼”的巧妙运用,透露出了黛玉初恋宝玉的内心隐秘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描写“宝钗出闺成大礼”时,我国传统的婚嫁习俗就比较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蒙着盖头。”不论从贾府的满人也好,或是从了满俗的汉人也罢,宝玉的婚礼过程正如书中所言,一是按“金陵旧例”来进行的,l这也正是汉族人典型的婚嫁习俗。
从礼仪习俗的演变格局来看,婚嫁制度比较完备 传承也最为悠久。 在《红楼梦》中还记叙了其他的婚嫁礼仪,如女子出嫁前要“开脸”, 婚后要“开箱”,薪婚时“交杯盏”,婚后要“回九”等等。这些习俗现象,无不反映出婚俗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的存在。
二、《红楼梦》中的服饰民俗
物质民俗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诸如饮食、起居、服饰,交通 居室等等文化传统习惯的继承。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中,对各种物质民俗的传承有着丰富的描述。而其中的服饰,则更多地反映了清初满汉两个民族之间风俗文化上的互相影响。
服饰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民俗,一种物质文化,它的继承和发展,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联 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
《红楼梦》中的一些服饰,有的是明代旧制,有的则是满清礼服。例如贾宝玉的衣服:
1、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柚 。(第三回)
2、 身上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 (第十九回)
3、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 (第五十二回)
选种‘箭袖“是袍子的袖子的袖口有马蹄袖的满州袍子中的一种,原为射箭时遮盖手背用,后来逐渐发展到凡正式礼服都有箭袖,选与明朝服装不同。其区别之处是; 是年十一月,复诏定官民服饰之制、削发垂辩。于是江苏男子,无不箭衣小袖、深鞋紧袜,非若明崇桢之宽衣大袖,衣宽四尺,袖宽二尺,袜皆大统,鞋必浅面矣。即幼童亦加冠于首,不必逾二十岁而始冠也。”① 是年是清顺游四年丁亥。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清代此后的服饰都已基本定型。虽然这位贵族公子贾宝玉穿的是满清礼服, 但又常常“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第三回);“戴着束发银冠” (第十四回),这又恰巧是明代旧制,所谓:老降少不降也。其时宝玉年龄尚不满二十岁,和这种情况相合。
而且,并非满清王朝的王公贵子都穿满清礼服,清高宗弘历也喜穿汉服:“高宗在官,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 “朕似汉人否?” ② 在高宗的影响之下,朝中其他的宗室亲王不免要效仿。这在《红楼梦》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北静王世荣头上戴着洁白簪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鞋带” (第十四回)。
不但亲王着汉服,而且寻常的满族百姓家里的妇女也穿汉服,当然更不用说官宦之家了。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对芳官这样描写道:“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成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在第三回中,宝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这与芳官的一个样,是清代满族世家子弟幼年时的普通发式。男子梳辫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拓跋魏以来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经契丹、女真 蒙古大同小异.至清代又保留了下来,是一种民族自身审美意识追求的反映 。
不管是哪一种民俗现象, 它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一个地区的、民族的、社会的民俗习惯的继承、总是受一定地区、民族以及社会的人们的共同心理因素支配的。这种独特的心理定势,决定了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民族风格习惯不会轻易地遗弃, 同时也不会一成不变地周守下来。有些民族习惯在时光的历史长河里,.会渐渐地淡化,甚至会逐渐消逝。例如,《红楼梦》中的人物所穿的船底鞋到如今己没有了痕迹。并且,有一些民俗现象由民俗圈的影响而使民俗在传承上呈现出并不单一的延承,如《红楼梦》中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比汉族更为明显。其中的敬老之俗便是如此。但民俗的这种变异性并不会游离于人们潜在的心理力量之外 其基干部分还是保留着的,成为一种民俗类型。由于民俗这一文化现象在时间上的继承性以及空间上的传播性,使它在民间不断地得到生存和发展。所以,才使《 红楼梦》中丰富而古老的民俗内容长期延承下来.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清王朝时期的民俗现象提供了事富的资料。
三、《红楼梦》中的节日民俗
节日民俗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随季节、时序的变化,使人们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习惯。一些民俗习惯经过演变和继承以及发展,逐渐成为民族节日。我们中华民族有带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例如当代还存盛行的傣族泼水节, 白族的火把节。这种节日民俗是民俗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形式,与古代的天文、历法有关,有着比较浓烈的文化色彩。这些在《红楼梦》中描写的“元宵节” ,“中秋节”、“芒种日”等等节日中的风俗习惯里就有所表现。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写道: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春节贴“门神”,除夕之夜的放花炮,玩烟火之俗,是用以压邪的民俗现象,南北朝时期梁朝宋懔的《荆楚岁时记》:“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腰之鬼。”说的就是避邪、压邪。 众人围绕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 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 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跪下。”这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拜影”的过程。“拜影”这种习俗在北宋时期的辽国兴起,为满族人所继承。汉族也有这种习俗。这是由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而来的。由于对祖先崇拜的无意识作用.而使其构成了一种文化的普同理象.但又同时存在着文化的特异性。在汉族习俗之中,主祭的理应为男性,满族则是女性。在宁国府除夕“拜影”活动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这是满人祭礼。
元宵节时,“至十五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小班戏,满挂各色佳灯。”支中所指的佳灯,就是灯笼。在元宵节时,烟笼上都附有灯谜,这源亍明朝,而灯笼的发明则是在南北朝时期。元宵灯节的出现是与古代人类对火的崇拜有关。火的发明与运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最早由源予对太阳的崇拜,带有巫术的意义。在今天云南大理, 四川凉山一带的少数民族还有火把节这一习俗。后来,随着人们对火的性能有所了解和火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这种古老的自然崇拜逐渐变为人们的生活信仰和习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芒种节,闺中儿女“设按各色礼物,祭饯花神”,第三十一回写端阳佳节“蒲艾管门,虎符系臂。” 这些生动的节日民俗,都是体现着较为浓郁的文化色彩。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民俗早期是人类生活对物质条件的适应。例如门上插蒲苇,是为了避邪。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民俗意义也发生了改变,逐渐演变成娱乐。所以说生活的层次与范嗣的不同,节日民俗所表现的文化则反映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和心理结构的特征。
总之,民俗遗一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是在历史发展中相沿习的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真实地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历史风貌。因此, 民俗现象就成了文拳、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并且也是民族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成为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个性。我们知道,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学 艺术作品是十分苍白的。这可以说是民俗现象对其他领域的影响的表现之一。
《红楼梦》如同一部巨大的清王朝时期的风俗画卷。它以百科全书式的容量,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典范。它所展示的民族习俗,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一定状态下的心理定势。通过对《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前八十回的民族习俗要比后四十回的描写要多得多.其民俗学价值也要比后四十回高。这也是曹雪芹的民俗学研究的具体通用的表现,同时也是同时代人以及高鹗所无法比拟的。
《红楼梦》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描绘了清王朝时期我国主要民俗现象的生动的民俗学著做。它恰当地运用了生活中的一些习俗来刻画和表现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意识以充分地表现了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这也是《红楼梦》中所包含的民族习俗是其他古典小说所无可企及的。管中窥豹,由此分析可以看出,民俗现象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有着相当的地位。我们可以肯定 ,《红搂梦》对于研究我国清王朝时期的社会民俗现象及其发展变迁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这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所言:“《红楼梦》真正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它满身是学问.往往只言片语里就包涵着当时的许多社会现实与风习。”③
注释
① 见《清稗类钞·服饰》“诏定官民服饰”条
② 见《清稗类钞·服饰》“高宗仁宗垂意服饰”条
③ 见冯其庸在邓云乡的《红楼识小录》·序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