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石玉
【内容提要】
本文以《红楼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为依据,以《红楼梦》诗词中隐语(藏词法)文化意味的翻译为视点,就其中涉及文化的难题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两个译本的优劣之处并提出通过形式转换,加注说明或者牺牲部分,保全整体而变通处理的翻译方法来解决“文化的痛苦”,使《红楼梦》诗词中文化意味的翻译能被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所接受。
【关键词】 《红楼梦》;诗词;隐语;文化意味;翻译
美国人罗伯特·弗洛斯特曾说过“诗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 at gets lost intranslation)。我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卞之琳先生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红楼梦》的译者著名翻家杨宪益先生说:“在文学中有许多其他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意,要是把这些含意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譬如:对中国读者来说,中国诗词中的一棵垂柳就有某种由然而生的联想。”
这里,杨先生提出了一个文化意味不可译问题。所谓“文化意味”即超语言信息差异,其意义是文化中的意义。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因此说,把一种文化中的意义传达出来是极其困难的,这是翻译中涉及文化的难题,有人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