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肖旭
苏轼的散文腾挪变化,不拘一格。在欧阳修散文的基础上,苏轼充分发挥了韩愈以来所提倡的古文的作用和表达能力,同时又多方面汲取前代各家散文的优点长处,如孟子文章的气势,庄子文章的恢奇,《战国策》文章的纵横驰骋,贾谊、陆贽文章的精警透辟,等等,这样融会贯通,形成他自己“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风格。苏轼的散文向来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韩柳欧苏”。前人曾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是抓住了四家散文的风格特征的。同韩愈的浩瀚奔腾、柳宗元的晶莹澄澈、欧阳修的平易舒畅比较起来,苏轼的散文特别显得“汪洋恣肆”。他的政论、史论都写得明晰透辟、滔滔雄辩。早年所作的《教战守策》评论北宋的国防问题,劈头就单刀直入,指出“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问题提得很尖锐,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底下正面列举历史上注意与不注意军事训练关系国家存亡的例子,侧面列举人体进行与不进行劳作关系体质强弱的例子,说明备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再进一步联系现实,“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指出以输送银两绢匹去乞求和平是根本不可靠的,强调备战的刻不容缓。这篇《教战守策》表现了苏轼对国事的关切,眼光的敏锐,以及论述问题的铺张扬厉作风。苏轼在文章内容上不肯人云亦云,在文章表达上又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史记》记载圯上老人授书于张良,向来以为张良得到这书于是能够辅佐汉高祖夺取天下。苏轼在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