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较《诗》甚长甚幻甚丽甚明”——屈原《离骚》详解

作者:肖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一共有372句,2490个字。从篇幅的宏阔看,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这篇诗的诗题称作“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解释过:“《离骚》者,犹离忧也。”意思是说,“离骚”的意思是“离忧”的意思。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上也解释说:“离,别也;骚,愁也。”即“离骚”是“别愁”的意思。这个解释与司马迁基本上一致。根据近人考证,“离骚”是“劳商”两个字的不同的写法。“劳商”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的名称。《楚辞》中本来就是有用古代歌曲作为篇名的,像《九歌》、《九辩》等。所以把“离骚”看成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的名称,也可供参考。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过去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篇作品是屈原前期的作品,在楚怀王当朝时写的;另一种认为是屈原在顷襄王时,也就是再放江南时写的。我们知道屈原曾两次流放,后一次流放是在顷襄王时。从《离骚》作品本身考察,诗里提到一些地名,像“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丽陈词”、“朝发轫于苍梧”“九疑缤其并迎”。沅水、湘水都在江南;屈原到“重华”(帝舜)去陈词,到九嶷山求神灵,这些地方也都在江南,并距屈原当时流放地不远。而他第一次放逐却是在汉北。这一连串的地名、联想,可证明《离骚》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点找到证据,诗中有些是属于叹老的心情描写,哀叹自己老年已经到来。如“老冉冉其将至”,老年渐渐地降落到我身上来了。这应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另外,诗中随时流露出一种屡屡受到挫折的绝望的心情和决死之词,像“九死未悔”、“伏清白以死直”、“阽余身而危死”等,这和屈原再放时的心情也是相吻合的。所以,一般人都认为《离骚》是写在屈原的晚年。
《离骚》是一篇才气纵横、感情起伏的长诗,整个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极端痛苦和忧伤。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具体斗争来表达:一是他与腐朽贵族政治集团的斗争,一是他自己思想上的波折,也就是写他在严峻环境之下,与自己思想里的脆弱一面进行斗争,即思想中的自我斗争。因此,就整个诗篇的结构来看,我们必须把它分成两大部分:
从诗的开端“帝高阳之苗裔兮”,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他在楚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段经历。起初他满怀信心要在楚国革新政治,并且为革新政治培养人才,他一心要辅佐楚王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中兴之王,使国家政治走上正轨,走上富强康乐之路。但是,由于群小从中破坏,怀王的动摇,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遭了挫折。于是,他谴责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哀伤自己所培养人才的变节,揭露了旧贵族颠倒是非以及对他残酷的迫害。同时,他也表示,决不与旧贵族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洁白之志,至死不变,决不同流合污。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捉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开首的几句。 “高阳”,指传说中的颛顼帝的年号。“苗裔”,后代子孙。这是说,传说中的古帝王颛顼就是我的祖先,我就是他的后代。在历史上相传楚国的国君也是颛项的后代,这实际上表明他和楚王共祖。“朕皇考曰伯庸”,“朕”,我,后世一般认为“朕”是皇帝称自我专用,可在秦始皇以前,“朕”是通用的,老百姓称自我也可用“朕”字。“皇考”的“皇”,是光大的意思,是一种美称。“考”,古人称死去的父亲叫“考”。这句说:我死去的父亲,名字叫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诗人自己的生年。“摄提”,指摄提格,古代记年用的一种术语,“摄提格”这一年是寅年。“孟陬”的“陬”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