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说“阑珊”
高中不少教材选了李煜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和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词中都有用阑珊一词的句子,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阑珊根据文意分别解为衰残凋落和零落稀少,其实都有衰落接近尾声的意思,与《辞源》的解释一致。《辞源》举例该词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咏怀》中的“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尽阑珊”和李群玉《九日》中的“丝筦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但该词常常被人误解和误用,认为是繁盛辉煌的意思。如形容灯光璀璨、雍容华美的城市夜景,有媒体报道的标题为《灯火阑珊不夜城》。学生也对这个词的意思难以接受,好像看着这个词的两个字,雕阑的“阑”和珊瑚的“珊”,都是很美的东西,所以对这个词为什么是这个意思有了疑问。
先从这两个字说起。阑,《说文》:“阑,门遮也。”本义应该是门前遮挡的删栏。它是个会意字,金文从门,从柬(柬字也会意,表示分散开的竹简木条)。这个意思例句如“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厮者,亦无先大王。——《史记·楚世家》”。后引申为像删栏一类的遮拦物,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 “独自莫凭阑——李煜浪《淘沙令》”,这个字作栏杆的意思后加木旁写作“欄”,简化后为“栏”。栅栏或栏杆多数由稀疏的木条排列做成,所以后人引申指稀散、饮酒半罢。如《康熙字典》解“阑”的义项有:“又《廣韻》希也。饮酒半罢也。《史记·高祖纪》酒阑。《注》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再如:唐代曹唐的《小游仙诗》之十一:“南斗阑珊北斗稀,茅君夜著紫霞衣。”由稀散又引申指残尽衰落,这就有了阑珊的意思。如唐代吕温的《上官昭容书楼歌》:“歌阑舞罢闲无事,纵恣优游弄文字。”宋·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人体器官阑尾的阑也是取自本义。再说“珊”字,“珊”在《说文》中只作“珊瑚”的意思。另外还有“珊珊”一词,《辞源》:“珊珊,象声词。凡玉铃钟雨声音舒缓者常作珊珊。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宋玉《神女赋》”珊就这两个义项,和阑组词,表面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辞通》注意到了珊的意思,作如下解释:“珊即散。”这是一种音训,散作稀散讲;再者从珊珊词义考虑,珊珊指声音舒缓,音符就稀散,音乐或声音快尽尾声时也多是舒缓慢慢停止的,可引申为尾声,这与阑的引申义同,都是零落稀散的意思,两个同义的字组词成阑珊一词,这种组词法很常见。
如果依照《辞源》是白居易最早这样用,那他那句本来意思用一“阑”字即可,即“诗情酒兴尽阑”,但为了诗的格律字数,又加了一个同义字“珊”,与珊同义的字不只珊,但珊本指动听的声音,如雨铃等的稀疏缓慢,这样形容美好的诗情酒兴要结束,用珊比用别的要更准确,更有意境。从历来使用阑珊的一些例句看,多数是指美好的事物的结束,如课文中的“春意阑珊、灯火阑珊”,这应该就是一个证据。由于白居易和其诗文的影响,作家开始使用阑珊这个书面语很浓的词,带有一种唯美和哀伤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