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功杰
烛之武退秦师的外交辞令,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的语言魅力。下面从五个方面分析说明其引人入胜之处。
一、待之以“礼”
在秦晋联军大兵压境的不利形势之下,烛之武必须对秦伯以礼相待,才能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秦、晋围郑”,一言既出便一改开头“晋侯、秦伯围郑”之先晋后秦的地位顺序,把秦国放在前面,凸显了秦国的地位,满足了秦伯的自大心理;“郑既知亡矣”,首先明确承认郑国自知会灭亡的现实,承认郑国的弱劣之势;“若亡郑而有
二、晓之以“理”
烛之武首先提出“若亡郑而有
三、动之以“利”
秦国之所以出兵,既是因为与晋国一向交好,也是想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如果他明白灭亡郑国只能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有害的时候,他就会反过来帮助郑国以削弱晋国的力量。正是因为看准了这一点,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唯利是图的心理,对之晓以利害。一是从地理形势来看,秦、郑并不接壤,晋恰好位于两国中间,秦远途劳师奔袭很难。二是从事件的结果来看,晋得到郑国以后,扩大了疆土,相比之下秦的势力反而被削弱,这对早有称霸野心的秦伯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三是从外交前景来看,“舍郑以为东道主”对秦十分有利,当秦国“行李之往来”时,郑国可“共其乏困”。这样,二弊一利的结果一目了然:“亡郑”则利晋阙秦,“舍郑”则交郑助秦。推心置腹,循循利诱,是烛之武取胜的第三招。
四、施之以“离”
首先,摆出晋国背信弃义的历史事实:一则指出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性,揭示秦晋矛盾;二则暗示秦伯与背信弃义的人合作,恐怕会重蹈历史的覆辙,以瓦解秦晋联盟。然后,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晋国此后的动向以及“亡郑”后秦国的结局。贪得无厌的晋国“既东封郑”, 必然得陇望蜀“又欲肆其西封”,将秦晋两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至此,烛之武把“亡郑”即“弱秦”的道理分析得十分透彻,无懈可击。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终于使趋利而来的他下定决心退师而去。利用矛盾,纵横捭阖,是烛之武取胜的第四招。
五、感之以“力”
在这段短短一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胸有成竹,对秦晋矛盾了如指掌,紧紧围绕“利”这一核心问题,对秦伯辅以“礼”和“理”这两条具体方式,施之以“离”的强大攻势,说得委婉曲折,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表现出其杰出外交才能。诚如清人林云铭所言:“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彀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