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尊之为“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其主要成就在哲学与史学领域,而在文学上亦取得了卓越成就。特别是他的词(包括《鼓棹初集》、《鼓棹二集》、《潇湘怨词》共280首),以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千年词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这些词,内容不同,风格多样。但总体上看,无论是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都与屈原的《离骚》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一、屈原的悲剧及《离骚》的主要特征。
(一)屈原的悲剧在于美政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以及芳洁的道德追求不为世俗所容。
屈原外联齐抗秦,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志在楚国富强。然而怀王昏懦,为群小所困,屈原见疏,长期流放,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在《离骚》的前一部分,有很多句子表现了他对怀王的牵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1]等等。这种爱国之情,开头是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的。但后文中更多地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上,希望楚王能吸取历代荒淫误国的教训,向先代圣贤学习,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然而,“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1]由于党人的谗害与君王的动摇多变,使他蒙受冤屈,美政理想无从实现。诗人只好感慨:“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1]
不仅尘世的美政理想破灭,诗人在精神层面的求索也阻厄重重。女媭詈予、重华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