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商隐无题诗评释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潦倒不幸,他的无题诗因本事失传,无从可考,因而以往注释家误认为无题诗是借写爱情而有着政治上的隐喻和身世感慨的寄托,各抒己见,不一而是,无题诗便成为意旨难明,千古揭不破的诗谜,注释上更穿凿附会,令人读后确有朦胧而不可捉摸的感觉,有些经不起推敲的注释竟成为定论而编入教科书和文学大辞典里,贻害无穷。为了科学地继承祖国的文学遗产,还李商隐无题诗的本来面目,特提出一管之见,藉以就教于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李商隐诗歌爱好者。
如果撇开穿凿附会,从作品本身出发,以诗论诗,那么,李商隐的无题诗无疑是爱情诗,并非别有隐喻和寄托。诗人怀念对象是谁?在诗人写作的背景材料已经湮没无闻的情况下,根据无题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诗人的恋爱事迹以及借鉴同时代有关作品来加以考证,用修辞学的观点反复推敲,就不难看出诗人怀念的对象是一位宫女。何以见得,首先请看下面这首无题诗: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清)冯浩《玉谿生诗笺注》云:“此义山在王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观次首绝句固自写供招矣,又何疑焉?”其实,从修辞的角度来说,“阊门”实指宫门,是王宫的一部分,用这部分来代替王宫,修辞学上叫做部分代全体;“萼绿华”即诗人怀念对象之代称。“吴王”实指唐王,这和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的“汉皇”实指唐皇一样,都是运用讳饰修辞手法的句子。“苑内花”即宫女“萼绿华”,“秦楼客”便不言而喻了。推敲这首无题诗就不难看出诗人怀念的对象是一位宫女。根据这首无题诗顺藤摸瓜,凡在共一条藤上结的瓜,必然是互相牵连的。请看下面一首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清)蘅塘退士手编《白话注释唐诗三百首》注:“这一首或谓其婚于王氏之作”,但从“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两句诗来看,这首无题诗应于开成四年(公元839)或会昌二年(842)诗人任秘书省正字期间所作。若深入考究,“开成四年初入秘书省时,李商隐情绪很高,不大可能发出‘走马兰台类转篷’的感慨,会昌二年重入秘书省,情况就不同了。根据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看,可以进一步推断,它应是这次重入秘书省时所作。”① 而诗人与王氏结婚于开成三年(838),当时诗人是进士,还没有资格“走马兰台”,怎能说这首无题诗是婚于王氏之作呢?
在义山诗集中,这首七律与前首七绝编列在同一组无题诗里,由此可知,这两首无题诗是为同一事和同一怀念对象而作,这不为牵强附会吧!这首无题诗首联描绘相会的时间和地点,更借自然景物来烘托,天时地利,兼而有之,逢此场合,特别情浓。颔联追忆与意中人心心相印的默契,构思精巧,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颈联追忆夜宴的欢娱情景,通过酒暖灯红的场面,体现出诗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末联通过走马兰台之惋叹,更借蓬草为喻,体现诗人对走马生涯的厌恶。整首无题诗洋溢着诗人愉快的心情,诗意轻松,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宫外恋之作。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后人认为这首无题诗是诗人身世感慨的寄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也。”总之,不同的注释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首无题诗作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其实这首无题诗是诗人“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自白。首联以怨恨情人兴起,从虚幻的梦境中醒来,正好寒月西斜,钟报五更;颔联追溯梦境,借以表达诗人强烈相思之情;颈联写忆境,把相思之情推向高潮。“金翡翠”指被子,白居易《长恨歌》云:“翡翠衾寒谁与共”;“绣芙蓉”指帐子,《长恨歌》云:“芙蓉帐暖度春宵”;“麝熏”即麝香与檀香粉屑混合烧后散发的香气,白居易《宫词》云:“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借鉴同时代白居易反映宫廷奢华装饰的诗句,不难看出诗人怀念的对象是一位宫女。从“蜡照”写到“金翡翠”,从“麝熏”写到“绣芙蓉”,从绣芙蓉联想到帐里躺着如花似玉的情人,如果不是诗人亲临其境,怎能勾勒女方居处如此入微而逼真的诗句来呢!但由于宫室禁锢,入宫相会是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因而结联借蓬山重阻为喻,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诗人相思绝望的无比沉痛心情,虽过甚其辞,但辞不害意,反而增加笔墨之功效,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认为这首无题诗是“诗人欲见宰相令狐绹不遇而抒发由衷之怨愤”。若按如是解释,“贾氏窥帘”和“宓妃留枕”竟不知其所指,尤其对“金蟾”句的解释我认为尚有欠妥之处,特在此作一探讨。
在义山诗集中,这首无题诗和前一首同编列在一组,由此可以认定这两首无题诗是同时为同一事而作,关系比较密切。首联;飒飒:摹声词;轻雷:实指雷声,并非车声,两句诗正好点出“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暮春时节。颔联“金蟾”句,旧注云:“蟾善闭气,古人用以饰锁”。金蟾:锁头,是宫门的一部分,用金蟾来代替宫门,修辞学上叫做部分代全体,锁:钥匙,是锁的一部分,用锁来代替钥匙,修辞学上叫做全体代部分。啮者咬也,把钥匙插入金蟾口中,这就叫做“金蟾啮锁”,意思是打开宫门。玉虎:井上辘轳;丝:井索,皆汲水工具,“玉虎牵丝”就是汲水。两句意思是,晚上我趁着有人入宫烧香的机会,从刚打开的宫门偷偷地溜进去,第二天凌晨又趁着有人入宫打水的机会 ,从宫门又偷偷地溜回来。由此看来,这两句诗是赤裸裸的偷情诗。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苛求古人,偷情诗在整个唐代盛为流传,艳情佳句,举不胜举,这里就不必赘笔了。
值得探讨的是以往注释家对“金蟾”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是“金蟾”指门,“锁”指门扣,整句意思是:“虽有金蟾啮锁,香烟犹得进人”②;二是“金蟾”指蛙形的金属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合,放入香料。整句的意思是,“锁闭的金属香炉飘出缕缕轻烟”③。在我国的文学大辞典里大致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例如:
(一)商务印书馆《辞源》注:金蟾:金属香炉的鼻钮,作蟾蜍之形,故称金蟾。李商隐无题诗:“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二)台湾《中文大辞典》注:金蟾:盖有蟾蜍鼻钮之香器。李商隐无题诗:“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
然而,这两种解释都是单纯从“金蟾”句的字眼上去揣测和推敲,而忽略了与“玉虎”句作为颔联所固有的对仗性。义山作诗,严谨于格律,因而“金蟾”、“玉虎”两句作为颔联,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说都必须是对仗的,否则便不成为律诗。另从语法上说,这两句诗均省略了诗人作为第一人称主语,“入”和“回”分别作谓语,“金蟾啮锁”和“玉虎牵丝”分别作状语,“烧香”和“汲井”分别作补语,这样的语法对仗也是十分工整的。若“金蟾”句按以往的两种解释,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说,都不可能与“玉虎”句成为对仗,这就是我的一管之见。
颈联借贾氏和宓妃来比喻女方,借韩寿和曹植来比喻自己,相慕之情,溢于词表。结联“春心”句实指相思之情,本是缠绵不断,但形格势禁,怎能长此以往,继续下去呢!末句“相思”的前面是不能用数量词“一寸”来作定语的,但从修辞的角度看,末句是照应“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只有炽燃的蜡炬才寸寸化灰,因此是借喻句,借炽燃的蜡炬来比喻相思,借灰烬来比喻相思无益,整句的意思是:无益的相思正如一支炽燃的蜡炬,寸寸化灰。
这首无题诗隐其言而晦其迹,这是诗人出于安全上的自我卫护心理,在表达与宫女的情爱上不得不掩抑迂回,通过“金蟾”、“玉虎”两句,既形象地点明入宫与出宫的关键时机,又能达到隐词晦迹的目的,诗人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可谓郢人运斤,神乎其技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诗历来聚讼纷纭,有说是哀悼亡妻王氏之作,有说是怀念李德裕之作,还有的认为此诗别有隐喻和寄托。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注:“此篇陈情不省,留别令狐所作”。尤其对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解释我认为尚有欠妥之处,特在此作一探讨。
这首无题诗与前面一首无题诗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互相照应。如何解释首句?可用前一首无题诗的“金蟾”和“玉虎”两句来作注脚,何以见得“相见时难”呢?“金蟾啮锁烧香入”,这机会容易掌握吗?有了机会又能够保证进行得顺利吗?万一失事,岂不生命难保,这就是“相见时难”的情况;何以见得“别亦难”呢?“玉虎牵丝汲井回”,依照同样的道理,那么,“别亦难”也就可想而知了。“东风”句和前首无题诗“飒飒东风细雨来”句相照应,“蜡炬”句又和前首无题诗“一寸相思一寸灰”句相照应,从这里又可探索到这首无题诗与前一首的内在联系。
值得探讨的是至今不少的注释家总是把首句前一个“难”字解释为“难得”,而把后一个“难”字另解释为“难舍难分”,这似乎已成为定论。例如:
(一)湖南出版社《文史英华》注:相见句:前一“难”字是困难难得之意;后一“难”字是难以忍受的意思。
(二)香港万里书店出版《诗词名句手册》注:前一个“难”字是“难得”,下一个“难”字是“难舍”,言相见不容易与离别时之难舍难分也。
……
我认为,若按注释家们如是解释,对整首诗来说就连贯不起来,也解释不下去,给读者留下朦胧而不可捉摸的感觉。另从语法上说,“亦”字是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字,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类同的。“亦”字限制前后两个“难”字在意义上要作同等解释。试比较:
相见难,离别也难。
相见难得,离别也难舍难分。
前句前后两个“难”字意义完全相同,语法并无毛病;而后句“难得”与“难舍难分”在意义上截然相反,这就明显看出语法出了毛病。如果把后句“也”字改为转折连词“却”字,则病句全释。因此,把首句前后两个“难”字作同等解释,不但合乎语法逻辑,而且对整首无题诗来说既连贯得起来,也解释得下去。这又是我的一管之见。
颔联两句是借喻句,借来比喻缠绵不断的情思和生死不渝的信念。“蜡炬”句是照应前一首无题诗“一寸相思一寸灰”的,从这里更可探索到这首无题诗与前一首的内在联系。颈联两句是运用示现的修辞手法把想象中得来的情景显示了出来,她早晨梳妆的时候是不是忧愁容颜衰老,晚上吟诗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月光清寒呢,诗人是不知道的,而是思念切了,才想像出这种凄然泪下的情景来,自觉深刻动人。结联两句存问是关怀的行动表现,以此紧接上文作结,有水到渠成的妙处。
这首无题诗是以女方被选入宫后恋爱受阻隔为主导思想的,因而写怀念是通过形象的逼真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生死不渝的信念;写女方是通过入微的想像去表达她的宫怨和相思之痛苦,更善于融化典故和神话,清新自然,如同己出,没有半点雕琢之痕迹,这就是这首无题诗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因而最富有艺术魅力,吸引着各个时代的读者反复吟味。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以往注释家大致认为这是一首寄寓政治的抒情诗,借一位待嫁姑娘爱情失意的独白来托喻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由于诗人请求令狐绹宰相推荐自己进翰林院受到排斥,在“断无消息”的情况下,诗人只好到西南去另投靠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吉林文史出版社《三李诗鉴赏辞典》是这样写的:“这首诗用两种手法来写,前六句写自己比一个待嫁的姑娘,是比喻;后两句说投靠柳仲郢到西南去,是直说,直说中也有比喻,用垂杨来比喻柳仲郢。”然而,细审诗意,整首诗没有一句能和令狐绹、柳仲郢等人对得上号,因此这样解释纯属牵强附会。首联“凤尾香罗”和“碧文圆顶”均指车帷装饰,她几时缝诗人是不知道的,而是思念切了才想像出这样带有相思色彩的“夜深”来,语意关切,眷恋尤深。颔联两句是诗人追忆她乘宫车出游,邂逅相遇的情景。“扇裁月魄”指她手中的团扇;“车走雷声”极言宫车之多,这是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杜牧《阿房宫赋》云:“雷声隆隆,宫车过也”,诗人与杜牧齐名,故有“小李杜”之称誉,在义山诗集中有不少反映帝王渔色的宫廷诗句和《阿房宫赋》可谓异曲同工,合出一辙,因而拿“雷声隆隆,宫车过也”来作“车走雷声语未通”的注脚是十分惬当的。司马相如《长门赋》云:“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所指的也是宫车,并由此可知诗人怀念的对象是一位宫女。颈联是平铺直叙的句子,诗人寂寞地伴着夜阑黯淡的残灯,度过多少不眠之夜,荏苒间又到了石榴花开的季节,断定没有她的音讯传来,通过这样的描述,盼望之情切,失望之惋叹,便可想而知矣!结联:斑骓,黑白杂毛骏马,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陈孔骄赭白,陆郎乘斑骓”,诗人以陆郎自喻;西南风: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借以喻女方。两句表示渴望意中人能到来相会,大抵由于不便明言,便以典寓情,意境十分融洽,看不出半点雕琢之痕迹。前人谓“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由此可见一斑。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首无题诗和前首一样被人认为是一首寄寓政治的抒情诗,“借幽居未嫁的女子倾诉相思之苦痛,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怀抱不得舒展的感慨”。④(清)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云:“义山无题数诗,不过自伤不逢,无聊怨题,此篇乃直露本色。”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明是爱情诗,有人偏要疑神疑鬼,把好端端的爱情诗说成是寄寓政治的抒情诗,认为只有作为政治抒情诗来解释,才能体现出寓意深微,弦外有音的艺术价值,从而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义。若按如是解释,无题诗面目全非,令人越读越糊涂,越读越不知其所指,且历来读者总是把无题诗那些表达忠贞爱情的名句作为爱情箴言来看待,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只能是爱情诗,而不是政治抒情诗。
在义山诗集中,这首无题诗与前一首同编在一组,显然是为怀念同一宫女而作。首联借古代美女莫愁来比喻女方,她独卧深宫,细想着自己的身世,更觉长夜漫漫了。颔联更借巫山神女和青溪小姑以喻女方,说明她得不到皇上宠幸,才落得个生涯如梦,独处无郎的惨境。杜牧《阿房宫赋》云:“凝眸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以此作为“神女”、“小姑”这两句诗的注脚是十分惬当的。颈联“风波”、“月露”是两句借喻句,借菱枝、桂叶来比喻女方美好的品质、借风波和月露来比喻女方的不幸遭遇。结联“清狂”:痴情的意思,明知相思无益,却痴情难释,惆怅终身。这首无题诗通过典故和比喻的配合运用,侧重表现意中人红颜薄命,埋没在摧残人性的深宫。更由于她那美好的品质给诗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因而写出坚贞不渝、震憾人心的爱情诗句来,这首无题诗也就是因此被公认为爱情诗的瑰宝。
二 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证
李商隐两次应举不第,精神受到极为沉痛的打击,他感到仕途茫茫,豫然“看破红尘”,于大和九年(835)学仙于河南之玉阳山,时年二十三岁。唐皇姓李,自称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李耳的后裔,因此把道教列为国教,社会上学仙成风。在朝廷内,连公主也难免要出家修鍊,所住道观俨然带有宫殿色彩,仿若仙境。至于宫女出家,那就更为寻常了。据《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开成)三年……出宫人四百八十,送两街寺观安置……入道宫人大约与入道公主合居,”由此可见学仙时髦的一斑。李商隐学仙玉阳,还写下《夕阳楼》一诗云: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忧郁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年轻的李商隐并没有因为两次落榜而消沉,“孤鸿”二字正说明他壮心不已,抱负非凡。那他为什么要学仙玉阳呢?下面这首《玉山》诗正是他学仙玉阳的自白:
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
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
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
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
据(清)沈荃纂《河南通志》载:“玉阳山有二,在济源县西三十里,东西对峙,相传唐睿宗女玉真公主修道之所。”据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诗:“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千株尽若此,路入琼瑶宫。”由此可知李商隐学仙的道观是在玉阳东面的琼瑶宫,与西面的玉真公主故院灵都观两相对峙,中隔玉谿,故自号“玉谿生”。
这首诗首联就借“玉山”、“阆风”和“玉水”等仙境以喻玉阳山东西二峰和中隔玉谿。从这首诗不难看出李商隐学仙玉阳的动机:一是“何处更求回日驭,此中兼有上天梯”,玉阳山被道家列为十大洞天之首,传说有回天之力,能助人取贵仕,飞黄腾达,很有名气,这对仕途茫茫的李商隐来说,正好是精神上的寄托;二是“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两句承接颈联“珠容百斛龙休睡,桐拂千寻凤要栖”,龙乃帝王之象征,珠为宫女之喻体;凤为传说中鸟王,非梧不栖。两联意思是说:听说灵都观有位入道才女,皇上啊,你可要当心,我非得占有她不可。末句李商隐以萧史自喻,据《列仙传》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为作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与弄玉共升天仙去”。
这位入道才女是谁?李商隐和她究竟有什么瓜葛才“闻道”而来呢?请看下面这首无题诗: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有人认为:“诗中所写的少女,隐然有自况的意味。”⑤ 其实这首五言古诗之所以无题,是因其与无题诗有着不可分割的的内在联系。据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定为唐文宗大和元年(828)义山十六岁时作。从这首诗的逼真刻画来看,诗人和这位少女曾有过“青梅竹马”的天真往来,“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充分体现她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和孜孜不倦的刻苦精神,连魂都摄出来了。银甲:即套在指甲上的拨弦骨爪。正因为她擅长丝竹,并具有天生丽质才因此被选入宫中。她入宫后不久,便随一位公主来到玉阳山西面的灵都观出家修行,她姓宋,入道后,师赐法名“真人”,按道规,就不再呼其俗名了。李商隐学仙玉阳趁参加法会之机,在灵都观果然见到“青梅竹马”的宋真人,还和她的义妹另一入道宫人相识,有《中元作》一诗为证:
绛节飘飖空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虽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女戎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据《道经》载:“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宫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首联写灵都观中元法会盛况。绛节:道家使者所持的符节;上清:道家仙境,借指灵都观。颔联“羊权”句:据《真诰》载:“萼绿华(晋时仙女)自云是南山人,女子,年可二十许,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晋穆帝昇平三年十一月夜降于羊权家,赠羊权诗一篇,并致火澣布手巾一条,金玉条脱各一枚,自此往来,一月之中,辄六过其家”。“得金条脱”喻定情;“温峤”句:据《世说新语》载:“东晋温峤从姑有一女,属峤觅婚,幡有自婚意,以玉镜台一枚作定礼”。“虚玉镜台”喻未成欢合。颈联“曾省”句暗用楚怀王遇神女典故;“不知”句暗用刘、阮入天台山采药迷路典故。末联“有女戎”句:据《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女戎 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未抵:不如。瀛洲:传说为海上三神山之一,借以喻灵都观。“青雀”句:青雀即青鸟,为女冠传递音讯的使者,李益《避署女冠》云:“焚香欲使三青鸟,静拂桐阴上玉坛”,是以证。(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云:“此必为女道士作”。
这首诗从表面看,恰似一块天然的璞玉,稍不留神,还误认为是一块普通石头,经过一番琢磨之后,才知道是一块玉中之宝。从“羊权”句的典故里找到“萼绿华”,她无疑是女冠宋真人的代称;从“青雀”句得知宋真人的义妹就是巧架鹊桥,传递音讯的使者。然而,由于道教的清规以及封建礼教的约束,李商隐的恋爱追求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下面这首《圣女祠》就是他爱情悲剧的写照:
杳霭逢仙迹,苍茫滞客途。
何年归碧落,此路向皇都。
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
肠回楚国梦,心断汉宫巫。
从骑裁寒竹,行车荫白榆。
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
寡鹄迷苍壑,羁凰怨翠梧。
惟应碧桃下,方朔是狂夫!
圣女祠就是玉真公主故院玉阳灵都观。为什么把灵都观说成是圣女词呢?原来“封建时代尊称皇帝为圣人,我认为圣女就是公主(圣人之女)的意思。”⑥ 还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首五排作于开成二年(837),时年二十五岁,当时诗人奉母居济源,离玉阳很近,是年十一月,令狐楚卒,旋随楚丧回长安,途经灵都观时有感而作。
首句指过去在灵都观的艳遇,次句写他途经旧地时的怅惘之情,大有人去楼空之感慨。“何年”二句不知她何时随公主回宫,碧落:指皇宫。“消息”二句是盼望她能来相会。紫姑:传说为寿阳人李景之妾,为景妻所妒,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含恨而死。“肠回”二句诗意同无题诗“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汉宫巫:指回宫女冠。“从骑”二句借用费长房乘杖化龙 (《后汉书?方术传》)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陇西行》)的典故、想象她们回京途事。“星娥”二句不知她能否再回玉阳。“寡鹄”二句则表明他们之间的爱情瓜葛在玉阳已被泄露,《碧城》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这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失事后,由于行为的干预,她被迫随公主回宫,“寡”、“羁”二字说明她回宫后处境孤独,怨恨难释。“惟应”二句是诗人借东方朔偷西王母仙桃的典故以自咎,意思是怪自己太莽撞了,才惹出这情场风波来让她受罪。他的另一首《曼倩辞》云:“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归梦碧桃闲。如何汉殿穿针夜,又向窗中觑阿环。”东方朔字曼倩,汉武帝弄臣,官至太中大夫,后人传为神仙。这里诗人以东方朔自喻,借“阿环”以喻意中人,这就是“惟应碧桃下,方朔是狂夫”的注脚。从下面这首《深宫》可揣知她回宫后的不幸遭遇:
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
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
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首联运用示现的修辞手法,想象意中人幽居深宫的寂寞景象。绮栊:指窗户;“铜龙”与“玉壶”皆报时漏器,又称宫漏。颔联借“狂飙”、“清露”以喻意中人的不幸遭遇;借“萝阴薄”、“桂叶浓”以喻她的美好品质,这与无题诗“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意同。颈联“斑竹”即湘妃竹,古代神话谓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帝不已,泪下沾竹,竹悉成斑;“景阳宫”即深宫,南齐武帝以深宫不闻端门鼓漏声而置钟于景阳楼上,因名景阳钟。末联暗用楚怀王遇神女的典故,旧因云雨以喻男女幽合。“高唐十二峰”即巫山十二峰,借以喻玉阳欢会处。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春,李商隐第三次应举,登进士第,时年二十五岁,是年十一月,因楚丧由济源老家回长安,因令狐楚已死,失去靠山,正在此时商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所赏识,明年入王茂元幕府为幕僚,不久又成为王茂元女婿。开成四年(839)应吏部释褐(作官之意)考试入选,授秘书省校书郎(正字),时年二十七岁,次年移家长安城南樊川之南,故自号“樊南生”。
从进士到校书郎,这是李商隐一生飞黄腾达最得意的时期。商隐官正字期间,走马宫观,有机会接触宫女,“闻道阊门萼绿华”,于是在帝都长安拉开了“偷看吴王苑内花”的无题诗帷幕。
宋真人和她的义妹既已入道,就不能久居宫中,经历深宫折磨反省,后移居长安永崇里华阳公主故院——华阳观,故称之“宋华阳姊妹”。而李商隐因受朝廷内牛党的排斥,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离开帝都长安,先后在桂林、徐州、梓州等地度过飘泊的幕府生涯,于大中九年(855)随李党中人柳仲郢返回长安,后经柳荐为盐铁推官。沦谪十年的李商隐在长安居然还认得出十年前的“蕊珠人”来,并为她们赠诗可考的有《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
沦谪十年别帝宸,至今犹识蕊珠人。
但惊茅许同仙籍;不道刘卢是世亲。
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
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首联“帝宸”本是帝王居处,这里借指朝廷;“蕊珠”为上清宫阙,这里借指灵都观,两句意思是说,我被贬谪离开朝廷已经十年了,至今在长安还认得出你们来。颔联借茅(濛)、许(迈)两位仙人以喻刘、宋;另借刘(琨)、卢(谌)两世亲以喻和刘、宋之间的关系,两句意思是说:见到你们使我十分惊讶,玉阳姻缘瓜葛往事可不必再提它了。颈联“玉检”指仙家书函,借以喻宋真人昔日所寄情书,“迷凤篆”说明信笺上的字因日久已模糊不清了。“金华”指宫车,经久不乘,车帷上的龙鳞都已经退色了。从这两句诗可明显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淡漠,不堪回首。末联“周史”、“徐甲”皆道家传说中人物,晋?葛洪《神仙传?老子》载:“老子(周史)雇用徐甲、甲将死,老子授大玄清生符生之。”这里借“周史”喻刘,借徐甲自喻,此末两句是针对刘先生来写的,意思是说,在玉阳事发后,如果没有你的庇护,我早就身败名裂,哪里还有我的今天!
除了这首七律,诗人还有一首七绝《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这两首诗都是凭吊玉阳往事,大有不堪回首的感慨之作。
三 结 论
无题诗所怀念的对象,从《中元作》“羊权”句的典故里找到“萼绿华”,她无疑是宋真人的代称,另从《重过圣女祠》“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里又找到“萼绿华”,这与无题诗“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的“萼绿华”是一脉相承的;从“青雀”句得知宋真人的义妹就是传递音讯的使者,“消息期青雀,逢迎异姊姑”(《圣女祠》)、“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昨日》),这与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也是一脉相承的,并由此可知无题诗所怀念的对象是女冠宋真人,女冠者,入道之宫女也。另从《深宫》“狂飙不惜罗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这两句诗来看,恰好与无题诗“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相照应,并由此可知宋真人从玉阳回宫后被打入深宫。无题诗“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仿佛是诗人为宋真人幽居深宫的写照。
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最为关键的诗句,弄清了这句诗的真正涵义,对其它首无题诗来说也就不难以理解了。然而,以往注释家一味沿袭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非无题也,乃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的注释框框,把李商隐的无题诗附会为带有政治意义的抒情诗,给无题诗涂上一层层不可捉摸的色彩,这句诗也就显得隐晦迷离,令人费解。“五四”以来,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专家、学者大致认为无题诗是爱情诗,并非别有隐喻和寄托。但诗人怀念对象是谁,未闻点破,注释上仍留下穿凿附会之痕迹,尤其是对这句诗还没有见作出突破性的见解。
笔者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度过“戎马生涯”的科技工作者,在长年累月的科技实践中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古典文学是自己的业余嗜好,藉以调治情操而已,惟有对李商隐的无题诗确付出不少心血的代价,经过“十年磨剑”的苦心探索,终于察觉无题诗之间隐藏着深邃的内在联系的实质,揭破了无题诗千古揭不破的哑谜。没有独到见解的著作,不能视为学术著作,因为别人无从判断你究竟付出多少心血的代价;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不能说是正确观点,因为别人无从判断你的观点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就是笔者始终遵循的立论原则。对前人的论点,本不该说三道四,但若对前人的论点不加以引注,新的论点又如何持之有故呢?只要不是出自门派偏见或人身攻击,学术批评正是“吐故纳新”的真挚良友。然而,“指向硬核的批评虽然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却易招责难与围剿。譬如你论证了《西游记》并非吴承恩所著,那么,大辈子将吴承恩与《西游记》紧密结合研究的学者,就非得奋起誓死捍卫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可。”⑦ 这话言之中肯,耐人寻味。不过,这话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吐故纳新”雅量的学者,开拓和创新是他的神圣职责,怎能对来自学术上的批评而大动干戈呢!笔者资质鲁钝,对李商隐的无题诗虽别开蹊径,提出独到见解,言前人所不曾言,但这是否符合无题诗本意,有待读者和学术界行家精湛考究。倘蒙批评赐教,敢不顿首以谢!
[注释]
①董乃斌:《李商隐传》[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150页。
②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284页。
③弘 征:《唐诗三百首》(图文本)[m],漓江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版,第249页。
④陈伯海:《怎样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a],自《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j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第102页。
⑤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m],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月第1版,第92页。
⑥陈贻焮:《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辩》[a],自《自唐诗论丛》[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293页。
⑦陈大康:《关于古典文学研究中一些现象的思考》[a],自《文学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期,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