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鉴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王美春

一、杨万里《稺子弄冰》点评

稺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选自《全宋诗》四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26223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过不少儿童诗,除了这首《稺子弄冰》之外,还有《观小儿戏打春牛》、《嘲稺子》等。这些儿童诗,往往三言两语,便使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

《稺子弄冰》一诗,从稺子(即稚子)贪玩的天性入手,摄取了一组颇具代表性的镜头,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其脱冰玩耍的过程,写足了此“稺子”的稚气,富有诗意、诗趣。首句,推出“稺子”晨起脱冰的镜头,已初见端倪;次句,摇出“稺子”用彩线将脱下的冰块穿起来提在手上当作“银钲”这一镜头,再次突出了其稚气,“钲”为锣一类的打击乐器;三、四两句,又化出“稺子”敲打自己眼中的银钲(其实是冰块)发出“穿林响”,不意瞬间冰碎坠地等镜头,更见其稚气。
全诗在描绘“稺子”晨起脱冰→穿线→作钲→敲之→冰碎这一脱冰玩耍的过程时,既诉诸视觉,刻画“稺子”的动作(前两句),又诉诸听觉,摹写敲击冰块的“穿林响”与冰块破碎像玻瓈(即玻璃)坠地的声音(后两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面有声有色,富有诗趣。

二、艾青《礁石》鉴赏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选自《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7月版,p259

这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咏物诗,吟咏礁石的佳作。诗人将礁石置身于波浪汹涌的环境里,既绘其形,又传其神,形神兼备。

诗的第一节,写浪一个接着一个,“无休止地扑过来”,却奈何不了礁石,反而,在其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这些物态、物境的描绘,颇为切合实际,尤其是“扑”、“打”等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使画面活了、动了。

诗的第二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幅对立的画面。一幅是礁石浑身伤痕累累,“象刀砍过的一样”;另一幅则是礁石“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画面之间,对照鲜明。这里,借助“站”、“含着微笑”等诗语,赋予礁石以生命,使之人格化,并将其长期受浪迫害却依然坚强不屈、乐观自信的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显然,此诗咏礁石,并非以咏礁石为目的,而是借咏礁石而咏人抒怀。诗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向礁石“无休止地扑过来”的浪,象征着迫害他人的人;而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则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艾青在《艾青诗选·自序》中问及“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时,援引此诗后说:“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上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自傲的态度’!按照他的说法,礁石应该‘自己消灭’和对一切‘与大大小小的航船’——自觉地让开。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能移动的,应该由‘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诗人的这些话,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此诗的理解,而且证明了一个道理:吟咏同一种物,由于一物具有多属性,而诗人的思想、阅历、情志等不一,其写作角度、立意等也就会有别,甚至会截然不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