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肖旭

运用词的传统题材、传统手法,表现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个人政治遭遇的感愤。传统题材,指悲秋、伤春、相思、别愁等内容。传统手法,指比兴、寄托的曲折含蓄的表现方式。从屈原以来,即以美人香草寄托政治理想,比喻思想品质,辛弃疾继承了这一传统。这一类作品以【摸鱼儿】一词较有代表性。词的小序说:“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淳熙己亥,即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这一年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漕,是漕司的简称,宋代习惯把转运使司叫漕司,把转运使叫做漕官。转运使专门掌管财赋和粮食转运事务。移,是调任的意思。同官,就是同僚。王正之是辛弃疾的朋友。小山亭在湖北转运司的官置里。辛弃疾在小序里中说他淳熙六年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同僚王正之在小山亭置酒送行,因而写了这首词。有的版本题作“暮春”或“晚春”。词中以受到冷落弃置的青年女子的口吻,感叹春光消逝,容颜衰老,抒写受嫉妒、遭遗弃的痛苦。惜春伤逝,忧谗畏讥,所寄托的是自己在政治上的怨恨和愤慨。辛弃疾从南归到现在已经过了十七年,当初他胸怀大志,希望为收复国土建立功勋,可是南宋朝廷却把他看作是敌占区来的“归正人”,不信任他,也不重用他,只是让他做一些地方的行政长官,而且频繁调转,来往奔波。又由于他一直坚持抗战主张,因而受到朝中主和势力的嫉妒和排挤打击。这一切,都使他感到了理想破灭的痛苦,词中所写的伤怨、忧愁,都是为了表现愤激的心情,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词的上片先从感叹春光归去写起。这是一个晚春的天气,一场风雨刚过,春天的气息是越来越淡薄了。面对这样的景象,作者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国家的政治局势,不能不感慨万端。“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意思是说,还能够经得起几番风雨的摧残呢?春天又已经匆匆地归去了。这是反问语气,深沉地表现了作者惜春伤逝的复杂心情。清代词学家陈廷焯曾说,这首词的“起处三字,是以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就是说:“更能消”三字,是作者复杂的惜春心情经过层层转折之后倒折出来的,所以非常深沉有力,耐人寻味。这两句既是从眼前实景引起感慨,同时又化用了孟浩然《春晓》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意。总写春已归去,春天在这里象征着种种美好的事物,既表示作者的大好年华和爱国理想,也象征着国家的抗金形势。作者悼惜春天的消逝,实是寄托政治上的苦闷。这是全词的主旨。接下去,就围绕着这一主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是一层意思,承接开头两句,进一步申说惜春的心情,突出一个“惜”字。花开得早,也就凋谢得早,春光也就消逝得快,所以作者说自己常常由于惜春而害怕花开得太早,何况眼前已是落红满地,一片花谢春残的景象呢!春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令人无限惋惜。“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两句又转折一层。因为惜春,所以劝说春天留在人间。“春且住”,突出劝春留下的意思。“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意思是:听说天边已经长满芳草,遮断了归路。这是作者的想象之辞,表达劝春留住的感情,真挚动人。可是春天却不理解词人的心情,仍然匆匆地归去了,因此接下去“怨春不语”一句,意思又转折一层,突出一个“怨”字,埋怨春天如此无情,不理睬词人的请求、劝告。“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惹”,是招、引的意见,在这里指沾住。这三句是说,算来只有画檐下的蜘蛛网,还整天地沾住纷飞的柳絮,十分殷勤地想挽留住春天。前面“怨春不语”一句,见出春天的无情,由于春天的无情,使得词人怨深而恨重,因此在他看来,倒是画檐下的蛛网是那么多情,想把春天留住。但是蛛网的殷勤,也只是徒劳而已,因为柳絮飞时已是暮春,“尽日惹飞絮”也是留不住春天的。这几句又与前面“匆匆春又归去”一相句呼应,借景寓情,写出了词人惜春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词的上片到这里结束。主要写惜春伤逝。从惜春写到劝春,又写到怨春,最后写到春总无情。层层转折,委婉尽致,而又前后呼应,层层紧扣中心。在辛弃疾以前,表观惜春伤逝感情的诗词很多,比如唐代严恽的《惜花》说:“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又如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词的下片说:“风横雨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写出了迟暮之感和幽怨心情,同时都以问花而花不回答的形式,把惜春、怜春的一片深情写得十分真切。辛弃疾在【摸鱼儿】词的上片中化用了严恽诗和欧阳修词的内容,而表观的感情更深沉复杂,层次更丰富,寄托更深刻,这是严恽诗和欧阳修词不能比的。词的下片由惜春伤逝转到写忧谗畏讥,着重抒写政治上的苦闷。“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这两句用了古代美人失宠的典故。长门,指汉代的长门宫,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之后幽居在这里。准拟,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佳期,指汉武帝和陈皇后重新和好相会的日子。相传陈皇后失宠后,听说司马相如是著名的辞赋家,文章写得很好,于是就以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诉说愁怨,献给汉武带,希望重新获得恩宠。这两句的大意是说,陈皇后失宠,被打入冷宫,希望恢复旧欢,但是愿望又落空了。作者用这个典故暗喻自己受到排挤,不重被用。接下去“蛾眉曾有人妒”一句道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原因,原来是有人在嫉妒他、打击他。蛾眉,形容美貌,这里代指美女。这一句的语意出自屈原《离骚》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思是说,那些小人嫉妒我的贤能就纷纷造谣诬蔑,说我是淫邪的人。后来诗词中常用“蛾眉”来隐喻品德高尚正直。辛弃疾在这里借用屈原的比喻,表现自己受到投降派的嫉妒、排挤,打击。由于南宋统治者无心北伐,投降派当道,主战将领不被重用,作者的爱国理想也无法实现,心情十分苦闷。“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这仍然是借陈皇后的事来暗喻自己一片爱国壮志难伸的幽怨心情,就是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文学家也无法表达。“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这两句写出了词人苦无知音的悲哀。幽怨心情无人诉说,这就是词人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所说的“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初,岳飞的《小重山》词说。“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可见这种苦无知音的悲哀是当时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情。从“长门事”到“肽脉此情谁诉”。这一段,是一层意思以古代美人失宠和遭嫉妒的故事,暗喻自己的政治遭遇。清代王夫之就说这首词“蛾眉买赋之句,未忘身世”。辛弃疾自南归之后,由于力主抗战而屡遭主和派打击迫害,他在淳熙六年所写的《论盗贼劄子》中说自己“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点击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