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旭
《桃花扇》传奇四十出,如算上开头“试一出”,中间的“闺廿出”、“加二十一出”以及最后的“续四十出”(即《余韵》),实际上共四十四出。作为结局的《余韵》,既是对全剧的一个总结,又是作者思想感情一个淋漓尽致的抒发。
孔尚任通过渔樵山野的明末艺人苏昆生、柳敬亭之口,表达了沉痛的家国兴亡之感。当时康熙时期,大明朝覆亡未久,许多遗老犹在,《桃花扇》传奇,特别是《余韵》中的幻灭、感伤意绪,是很容易扇起人们心中的余痛和悲哀的。
从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全剧到《入道》就已收煞,何以又写一出余韵?其实这出戏在总体结构中是相当重要的,全剧“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其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结构的巧妙、严谨,简直无懈可击。《余韵》正是为了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进一步强调主题思想。李泽厚认为“作为全戏结尾的套【哀江南】是它的主题所在”(《美的历程》)。这是很有识见的。
《余韵》写苏昆生、柳敬亭偶遇老赞礼,三人同在江边饮酒唱曲抒怀。苏昆生把重游南京时所见所感吟成【哀江南】套曲。该套曲是《余韵》的主体,共七只曲子,一气呵成,全曲以弋阳腔演唱,长歌当哭,不能自已;痛定思痛,顿足捶胸;且一曲悲似一曲,一句悲似一句,仿佛仰天长号,抚地饮泣,梁启超说《桃花扇》乃是“一部哭声泪痕之书”,每一读之,辄觉酸泪盈盈承睫而下。” 读【哀江南】套,方觉此言诚不虚妄。
【哀江南】由苏昆生演唱。苏昆生是作者歌颂的下层市民形象,这个唱曲名家深明大义,爱憎分明.他曾在阮大城门下做客,当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