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旭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中居于首位。是我国古代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说散文创作经过萧条之后,在韩愈的努力下,又得到了繁荣。我们说唐代散文发展兴盛的原因很多,但应承认韩愈功不可抹。他不但有古文创作的主张,而且有自己的可以作为范例的卓越的散文传世。他还有不少朋友、学生共同致力于古文的创作和发展,形成了文学革新的一股力量。韩愈的作品雄奇生动,气盛言宜,历来脍炙人口。而在他作品中,赠“序文”尤为出色。清代姚鼐《古文辞类序目》的序中说,古人有临别赠言的习惯,赠言是“致敬爱”,表示尊重;“陈忠告”,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对方,忠告对方。
“赠序文”是唐代初期才开始的,写的人很多,到了韩愈才写得很好了。他的文章在唐代属第一名,没有人能比得上他。韩愈写这类惜别赠言文章,非常得体、拿手。我们仅以唐宋八大家而论,韩愈的赠序文写的最多,也最好。
他的《送孟东野序》的“物不得其平则鸣”,“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为文章的主旨,从草木、金石写到人;从先秦、两汉写到唐代;从屈原、司马迁写到赠序对象孟郊。四十个“鸣”字变换成29样句法,令人称妙!
他的《送董邵南序》,开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壮之士”,起得凝重,独创其格。150多个字,写的委婉含蓄,感叹不尽。说是送董邵南走,其实是希望他留下。欲想他到河北去必有恶,提醒他不要被藩镇所利用,误入歧途。请他代“吊望诸君之墓”,实际是讽劝燕赵之人归顺中央。既为董邵南鸣不平,也对唐王朝遗弃贤才鸣不平。惟其妙是寄笔墨之外。
他的《送温处士赴河南序》,开头写的设想奇特,寓意巧妙,气势磅勃。
他的《赠崔复州序》说:“乐乎心,则一境之人喜;不乐乎心,则一境之人惧。”说刺史心里高兴,他属下的百姓都心里欢喜;他假若有什么事不快活,郡下的百姓都感到害怕。用刺史的乐与不乐,关系到全州百姓的喜和忧。讽刺官僚的作威作福。是“有的放矢”揭发出官吏的权重禄厚和人民遭受重重压迫的痛苦。篇末用称美的词句作结,是一篇绝妙的讽刺文字。但对大地主官僚对农民的剥削触动的却较少。
总之,韩愈的赠序文,多姿多彩,各具玑珠。“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我们仅从上面所举例中就可窥见他的艺术魅力,不能不为之折服。
《送李愿归盘谷序》在韩愈众多的赠序文中,是一篇颇为引人注目的杰作。据《东坡题跋》记载,苏轼很欣赏这篇赠序,曾说:“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唐无文章”之说未免夸张,但内容尚可靠。这话之所以广为流传,至少说明韩愈这篇文章是很有特色和影响的。
韩愈在少年时就能出口成文,极有才华。25岁时到京城参拜唐代著名的政治家陆直主持的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同期登第的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少,所以这一榜被称为“龙虎榜”。按唐代规定,中进士后不能马上授官,还要经过隶部的考试,中选的人才能做官。韩愈自从贞元八年登进士及第,两次去考博学鸿辞科都落选了。他曾三次向宰相上书,还送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作品,希望能得到赏识、提拔,但都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