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红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明确规定对现代诗歌鉴赏不作要求,而对古代诗歌鉴赏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它由第Ⅰ卷调至第Ⅱ卷,由选择题变为简答题,分值由3分变为6分。面对这一重大变化,许多师生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索一番,就会觉得这一变更是历史的必然。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从80年代末滥觞于高考语文试卷中,90年代中后期题型固定且成为语文高考的必考项目。正像科技说明文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舞台给社科文一样,古代诗歌鉴赏题必然在几年的稳定后改变考查模式。
第一,以前的诗歌鉴赏试题不要求考生自己去鉴赏,而是让考生判定别人鉴赏的优劣,不利于选拔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第二,这些诗歌鉴赏试题的制作素材大多选自80年代末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工具书,古人云:“诗无达诂”,专家的意见有时也很难说就是定论,命题人拿它来作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尚方宝剑”肯定是不妥的。最近几年的高考过后,人们对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鉴赏题的批评较多,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三,诗歌鉴赏客观题的选择肢特别是错误选择肢不好编。这些错误选择肢要么考生很难挑出(正确的选择肢在风声鹤唳中很容易看成错误的,有时那些视为正确的选择肢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要么考生一见明了甚至一见喷饭。如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要求考生对杜甫的《漫成一首》进行鉴赏:“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错误选择肢是”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稍有头脑的考生都会明白“风灯”类似人们穿的”风衣”,怎么会是“江风吹打桅灯”呢?至于各地高考模拟题中的古诗鉴赏题,有不少更是笑话百出,根本达不到遴选人才的目的。而新的命题方式除了能有效克服这些不足外,还将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有利于中学语文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有利于选拔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古诗鉴赏到底会怎样命题?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何人命题,也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命题,都会把渗透“创新精神”、“创造意识”这两大理念作为前提。这里,我们不妨先看一看
1999年全国保送生综合测试的作文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谈自己的看法。(20分)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为《江南春》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针对杨慎的意见,清代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进行了驳斥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