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三字经”
王 霓
浩若烟海、奇美瑰丽的古代诗文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继承精髓,传承文化,古诗文教学的“三字经”——“美”“雅”“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
什么是古诗文的美?我认为大致是美情、美意、美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古人吟诗为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诗文教学就如同登山观海,只要引导得当就能让学生时刻领略到流光溢彩的美。
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运用“审美导读”的方法。教学过程是先由老师配乐背诵创设审美的氛围,再由学生自读后讲讲武陵渔人游桃源的故事,以使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最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景物美、人情美、语言美的发现、探究上,使学生始终沉醉在陶渊明所创设的审美境界中去,充分感受审美体验的乐趣。
归纳起来说,这种所谓“审美导读”的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以学生自主的审美体验为课堂教学核心和主线,遵循古诗文阅读的认知规律,合理地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整体把握、美读感悟,穿插语言教学与积累,“文”“道”并重,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古代文化兴趣的学习目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古代优美的诗文佳作最适宜“美读”。学生学习古诗文如果能真正做到“美读”,那么古诗文的传神描绘、缜密思路、美好情感、情调韵味,往往能跃出纸面、沁入心田。所以“美读”是提高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怎样教会学生“美读”呢?首先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诵读目标。我提出了古诗文美读的四个境界:念—读—诵—吟。“念”是初读的境界,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无误;“读”是再读的境界,要求学生读清句读,不读破句;“诵”是熟读后应达到的境界,就是要读得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吟”则是美读的最高境界,要做到全情投入、饱含深情。
其次,明确了美读的目标,还必须教给学生美读的方法。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我在教学中强调的美读的基本方法是“初读感知—诵读感悟—美读体验”。因为美读是与理解诗文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感知”“感悟”“体验”的具体要求主要是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音义分离、无情而读的情况,教会学生每次朗读都要如朱熹所说的眼、口、心“三到”,尤其是用一颗慧心去领悟、品味。
除了指导学生美读,我还进一步提出了“美背”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背诵时少一点“背”的生硬刻板,多一点“诵”的深情沉醉。方法是首先明确“快”不等于“流利”,要求背得舒缓从容、准确通顺;其次要求流畅自然、眼前有景;最后要达到抑扬顿挫、心中有情。
雅
所谓的“雅”,就是指“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就要营造一个“文化场”。因为身处于这样一个商品时代、娱乐时代,占领学生精神世界、文化生活的主流是泛滥的流行文化,特别是里面众多“恶俗”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教育事业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在文化领域里同我们争夺学生的是谁?是好声音,是超女快男,是很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此天王彼天后,而且还“江山代有才人出”。通常情况下他们对学生的吸引力远比李杜欧苏大得多,他们星光四射,我们空洞的说教和无力的呼告在不知所云的流行语面前不堪一击。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既无法改变社会,也无法逃避现实。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想方设法在学生心灵深处开掘出一块洁净的“文化保留地”,也许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在开展“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时,我把重点放在“感受月亮文化”这一环节上,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寻找月亮文化。我们举行咏月诗词朗诵比赛,一位学生为朗诵李白的《月下独酌》特意从我县睦剧团借来了古装,从家里拿来古色古香的酒杯,着实体验了一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潇洒脱俗;我们举办“月亮情”书画展,有的学生用精美的书法来表现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诗情,有的学生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意境化作了画意。
还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生自办小报的阵地定期补充课外的古诗文名篇,适当增加古诗文阅读量。开展课前诗词朗诵活动,把古诗文的诵读变成一种课堂的常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让学生耳濡目染,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学生的文言语感也自然得到了加强。
趣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形式和方法也很多。在古诗文诵读后进行开放式写作训练是很有效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可进行这样的写作训练的古诗文随处可见。譬如,“桃花源后记”“今日伯乐”“新捕蛇者说”“卖柑者言”等都是绝佳的话题。这种以事先充分的审美体验为基础的写作训练远比很多无端的命题更令学生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还能使学生养成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自觉性。有一次古诗词诵读会,有学生以一首李白的《将进酒》赢得了最多的掌声,谁料几天后另一位学生以一篇《驳“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周记对诗仙玩世不恭、借酒浇愁的人生态度提出了批评,并自问:“欧阳修身处逆境能与民同乐,范仲淹遭到贬谪仍然‘先天下之忧而忧’,我们为什么要去欣赏他‘会须一饮三百杯’呢?”前者的美读和后者的美文相映成趣,而后者能贯通课堂内外、融会诗文旨趣自觉地进行审美的创造显然更为可贵。
我也在教学过《愚公移山》之后组织辩论会,正方持“弘扬愚公精神,做今日愚公”的观点,反方则持“愚公之愚不可效法”的观点,针锋相对,使全班同学都在辨是非、明真伪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哲学家海德格尔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作为他的一本书的书名,叫《人类,诗意地栖居》。我们曾经是诗的国度,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时代里,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如果能念好“美”“雅”“趣”这“三字经”,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定会焕发出诗性的光辉。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淳安县临岐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