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乾隆王朝》是一部讲述乾隆皇帝事迹的大型史诗剧。其中有一段故事是由甘肃巡抚给辖下官员发放冰炭银这个细节展开的。这里我们先不究故事内容为何,且看看这里的“冰炭银”为何物。据考,这里的冰炭银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单位或公司给的“福利”,即逢年过节或某人生日时,赠予、发放给官员的财物。当然,在古代由于专制,官员之间多有不合法行为,“冰炭银”遂为笼络人心、瓜分贪污之资的最佳借口,于是乎“冰炭银”也便由正常的福利项目转变为了官员的“灰色收入”。

    说完了“福利”,我们再看看古代官员的工资。

    在古代,对官员的工资有多种称呼,如:“月给”“月俸”“月钱”等。明朝时曾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

  另外,官员的工资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样式。商周时,君主主要把土地作为报酬赏赐给臣子。而从春秋末年直到隋唐,主要将实物——特别是粮食——作为支付给臣子的俸禄。例如,东汉时官员们领到的就是“半钱半谷”。那时,甚至连官员的衣物都是由皇上来供给,还有一些酒肉果品的赏赐,也都统统算成是工资了。

    到了宋代,经济繁荣,货币广泛流通,官员的俸禄才开始以钱币计算,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有时也有银两和米粮同时发放的情况,但还是以银为主。这时,社会上不光是官员,像私塾里请的教书先生、给有钱人家做工的长工和佣人,便都开始使用“薪水”这个词来代称工资。如《儒林外史》中便有人用一两银子送给教书先生,作为“数日薪水之资”。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一下。“薪水”在宋代以后多为名词,代指工资;但在更早以前则多为两个动词的略称,指的是砍柴、挑水,有的古书中也写作“柴水”。如在《南朝史·陶渊明传》里,就提到陶渊明派了一个仆人,给自己的儿子做“薪水之劳”,即砍柴挑水,也可引申为烧火做饭的意思。这在古代是过日子必不可少的劳动。因此“薪水”渐渐地也开始被用来指日常生活的开支费用。现今上班族按月领取的工资,主要目的也是用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所以,人们也就沿用了把工资称为“薪水”的做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