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的一部记录儒家言行的书。全书不到一万六千字,却堪称中华文化的坐标。不同的人读《论语》会有不同的启迪与感悟,有人读《论语》得修身,有人读《论语》明齐家,更有人读半部《论语》竟能治天下。那么,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读《论语》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呢?
一、品读《论语》,将开启语文教育者自我修行的智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教育者应具备的自我发展的素养。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不断学习而不厌倦,学生才能终生学习,而有所成;教师耐心教诲而不厌烦,学生才能让教师走进心灵,去以心发现心。“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教育者应具备的师德素养,更是应拥有的师表风范。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就了中国千百年“尊师重道”的传统,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应是教育者的全部工作。“有教无类”、“循循善诱”,这是教育者应有的育人态度。“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教师能关注学情,因材施教,谆谆教诲,学生才能如沐春风,在博大包容的关爱中实现自我的成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教育者应有的教育方法。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放手让学生探究思考,教育的启发引导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巧;教师尊重学生的爱好,在兴趣发现中培养学生的特长,教育的成长引领,才能在乐学中帮助学生实现一生的持续发展与提高。
二、品读《论语》,将开启语文教育学法指导的智慧。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是为学者应有的勤奋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为学者应有的诚信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是为学者应有的谦恭态度。作为人文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他们的“好学”精神,应是语文教育当仁不让的责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指出了新旧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行结合的道理。唯有在旧知的温习感悟中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知,唯有在知识的实践运用中,才能享有创造的快乐,这也正是学养提升的前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点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只学习不思考,知识再渊博也只能是“两脚书橱”;只思考却不学习探究,只能陷入空想的困惑与迷惘。唯有学思结合,才能学以致用,思有所成。“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揭示了知能提升应遵循的规律,做事矫枉过正或急功近利必躁急自败,大事难成。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同样是学养有成的基本法则。
三、品读《论语》,将启迪语文教育文风引领的智慧。
《论语》是一部对话语录体散文,它的语言质朴却不失文采,简约而不失隽永。那些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成语典故;那些辞采飞扬,音韵灵动的语段句章;那些个性鲜活,生动传神的人物场景;那些微言大义,缜密深邃的哲理思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语文素养的提升。
夫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那些整天关注自己吃穿琐事的人,又怎能有远大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看看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能享有那份心灵的安宁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看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对人不讲信义,又怎能被人所信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看充斥在人们生活中的假冒伪劣,看看因各类添加剂而带来的食品危机,我们能不能看到那盏在千百年时空中始终闪耀着的,引领着我们前行的明灯呢?“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人要求得一种自我内心的安宁,就要在内心为自己树起一根立身的标杆,这样才能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培养一种浩然正气。
四、品读《论语》,还将启迪语文人生活行事的智慧。
文以载道,微言大义,在《论语》充满睿智的字里行间,你总能获取道德的启迪与心灵的慰藉,它让我们学会在外物的追求中去关注一下对自我心灵的审视,去努力实现自我的修缮,去寻得一片属于自我的内在的平静天空,让我们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纯正、坦然而快乐的生活。
夫子心目中“君子”的生活、交友与行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这是君子的生活态度;“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是君子在人际结交上与小人的不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是君子与小人在胸襟上的不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是君子对自身言行的要求;君子应“敏于行,讷于言”,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品读《论语》,它让我们能走近古圣先贤,在聆听千年不倦的教诲中,得到语文学养的提升,更得到心智的开启,让我们能平息浮躁,“风乎舞雩,咏而归” ,陶养闲适从容、淡定自得的心性。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从《论语》中感悟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出世主张,并作为自己生活的道德准绳与事业追求的价值尺度。历经千百年浸濡,这种“儒家学说”所体现的文化思想已渗透到华夏民族发展的血脉中,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基因。在当下开放的中国,孔子与《论语》更成为中国在世界的标签,你想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你就不能不去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