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秋
陆青春
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对秋的描写和感怀,闲来细读,颇有感触。
唐.高蟾《上高侍郎》诗曰:“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写芙蓉在秋天拒霜而开时,春日的碧桃与红杏已不见了踪影。诗人以芙蓉自喻,不以高官而骄,保持自我的高洁。现代人若皆能如此,则贪腐者必少也。
北宋.程颢《题淮南寺》诗曰:“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写初秋时节白苹江上的草开出白色的花,到晚秋时已被秋风吹落,远远望去,让人产生悲秋之情。诗人自喻道人,在两岸晚山相对的秋色中,无忧无虑无愁,十分洒脱。现代人若能摆脱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在青山绿水的遨游中饱览秋色,也不难领略到这样的享受和情趣。
程颢另一首《秋月》诗曰:“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写山上泉水由顶悬空而下入溪,水碧天青映长空,远望白云红叶,一派澄清秋色,真乃绝佳之境,远离红尘,自是心旷神怡。现代人在日日为生计奔波之余,唯有旅游,才能获得这种闲逸和心境了。
宋.刘武予《立秋》诗曰:“乳鸭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街梧叶月中明。”从秋风秋声,梧桐叶落,夜起寻秋,只见月明之中满街梧叶之影,写出秋色的萧瑟与凄清。虽然只是写景而未抒情,但字里行间却可见秋色已深,时不我待,宜在寻秋之中奋发而起的心情。
唐.杜牧《中秋》诗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写中秋之夜,圆月生辉,晶莹剔透,但也经常有明月为风云所掩,不见清光的时候。诗人触情生情,想到自己出仕以来迁转之地不一,今年明年都在不同的地方观月,由此感叹人生无常,应及时行乐。古人的感怀,今人也有,但在叹息之余,不应只有行乐享受,也应有人生几度秋,时光须珍惜的眼光与胸襟。
唐.杜甫《秋兴》八首之一写白帝城外巫山巫峡的秋声萧森,感叹孤舟寄居,菊开两季,乱世兵阻,心系家园而难归;之二写江汉之上翠微山下“渔人泛泛,燕子飞飞”的秋色,叹自己怀才不遇,旧时同学已不相闻问;之三写长安盛时于终南山蓬莱宫面圣的风光一时,叹如今暮年,徒剩缅怀的落寞;之四写昆明池上汉时风雨唐时夜月的变迁,抒发自己一身飘泊无依,如渔翁之泛于江上的感怀。(余略)这些诗在借景抒情中几乎已浓缩了诗人大半生的经历,今人读时大可欣赏诗中写秋之美的文字与意境,却不可仿效他在为官落魄时的颓唐呻吟。
唐.薛莹《秋日湖上》诗曰:“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写泛舟太湖,日落生烟,风起波动的秋色,抒发日落而日已逝,秋深而岁将尽,谁来问世事东流的感怀。
宋词中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词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煜传于后世的33首词中最为凄婉的一首,“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情溢满词中。其中“锁清秋”一句将秋色写得入木三分,最是脍炙人口,这三个字还被现代人用作电视剧名。今人读李煜词,千万不可被他这种亡国之君的悲怆与颓废所感染,最好只从它文学艺术价值的角度去欣赏,当然,若有人用之于失恋的伤怀也无不可。
宋.范仲淹《苏幕遮》一词可谓唐宋词人写秋的词中最为经典的一首,不愧为绝唱。开头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就把秋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让人读来如入画中,后人将秋写得如此传神的真是乏有其人;最后一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纯写柔情,可谓绝妙佳句,后人无可比拟。
范仲淹另一首《渔家傲》词开头三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借秋抒情,写尽戍边征战的悲壮;中间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深切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家之苦;最后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更是让人掩卷叹息,拍案叫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宋词中的千古绝唱。开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境高远,豪气冲天,令人击节高歌;中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潇洒不羁,飘然若仙,令人回味无穷,难怪后人评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最后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赏月吟唱中将月色秋色融合在一起,做了最贴切的诠释和最悠远的感叹,对“中秋月圆,人间团圆”又寄于了最美好的期望。整首词让人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反复吟诵,不忍卒停,怪不得后人评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