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首乐府民歌,可以从以下两个关键词语出发:
一、民歌
本诗有浓郁的民歌气息和情味,采用了许多民歌常用的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理解为:征战多年后将军都死了,壮士都回来了。正确的理解应是:将军和壮士有的战死沙场,有的终于得胜回来。请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的、补充的,这叫互文,是古诗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思”和“忆”同义,古诗是很简练的,为什么要重复写两遍呢?其实在乐府民歌中多用复沓手法,一唱三咏,韵味清新而悠长,有浓郁的民歌气息。如《诗经》中的《芣苢》(fú y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整首诗的每一句只有一个字不同,读来意趣横生,让我们听到了远古的歌谣。
本诗还用了铺排手法,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极力渲染备战的忙碌,繁而不乱;还用“比兴”手法,如结尾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俏皮风趣,耐人回味,比喻机巧,为全诗锦上添花。
咀嚼涵泳这样的诗句,可以体悟乐府民歌古朴、自然的民歌情味。
二、民女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美国还推出了动画电影《花木兰》,可见木兰已走向了世界。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纠结不清,争论不休:木兰到底是巾帼英雄,还是民间女郎呢?
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一直是巾帼英雄的代名词,难道这还是个问题吗?可是,这只是这位民间奇女子“奇”的一面。我们千万别忘了本诗,民间无名诗人笔下的花木兰真的只是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吗?
先看本诗的繁笔运用:开头的“唧唧”声、“机杼”声和“叹息”声,声声可见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这是一个平民少女的形象。代父从军,勇于担当的背后是一份至爱亲情,为爱承担苦难和重任。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正是女儿心态的真实写照。木兰回家后, 家人的欢乐通过同样的句调反复重叠写出,极力渲染团聚的喜悦。接着描写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淋漓尽致,还是渲染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些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可谓泼墨如水,刻画的都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相反,本诗对于战争的描写却惜字如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征战十年,寥寥几笔,一带而过,英雄形象,淡而又淡。为什么这样处理繁简呢?因为本诗不是对英雄木兰的颂歌,而是对一个很可爱的民间女郎的颂歌: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
其实木兰的形象,作者借“火伴”之口明确告诉我们:“木兰是女郎。”我以为,这才是本诗立意的核心所在,而我们通常会囿于“巾帼英雄”的成见,真是“不知木兰是女郎”啊!
《木兰诗》产生于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战乱时间最长、社会最混乱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极大破坏,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战争。北朝乐府民歌《企喻歌》是其真实写照:“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木兰诗》突出反映的是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正是“那个时代”的人民的心声,这也是所有时代天下百姓的心声!
民歌颂民女,民风见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