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从《沁园春·长沙》中的“动静结合”说开去

从《沁园春·长沙》中的“动静结合”说开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在这里集中笔墨写了两种形态。一是事物的静态:远望群山,重重叠叠遍染红色的树木。近看湘江,满江碧绿澄澈的秋水;二是事物的动态:在碧绿的江面上许多船只争先恐后地扬帆飞驶,万里长空雄鹰振翅翱翔,江中鱼儿轻盈欢快地游乐。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其实动静结合是诗歌写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运用十分广泛,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静互衬交相生辉

诗人从动静两个方面展示事物形态,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如周德清的《【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画,七个风景镜头,合起来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其中,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是静态的描写,三四句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是动态的。四句动静相映,给人以层次和变化之感,让人感受到浔阳风景的千姿百态,壮丽雄奇。《沁园春·长沙》中的动静结合即属于这种形式。

(2)以动衬静动中寓静

诗人在静的描写中恰当地嵌入动的描写,突出静的神韵。如宋代诗人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该诗开篇点明水光天色一片清虚,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溪面上波纹不起,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颔联上句着眼于视觉,写小船使浮萍绽开,山影在水中显现;下句着墨于听觉,写岸边的草地和溪水一样宁静。该联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浮萍破”“闻草声”是动态的描写,以动衬静,极尽自然环境的宁静,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处不在。

(3)以动写静化静为动

诗人把本属于静态的事物写活,用动的方式生动呈现出来。如宋代诗人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主要有小溪、山坞、树林、寺庙等景物。诗人用“水潺潺”“秋风瑟瑟”“钟”等声音的描写,以“落”“吹”“抱”“闻”等动词,借动态与声响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起来,拓展了画面内容,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趣,使之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呈现出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4)以静写动化动为静

诗人把本来属于动态的景物,以特写的方式转化为静的画面,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第二句是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美,诗人用一“挂”字,把倾泻而下的瀑布比成一条巨幅白练,挂在山川间,即变动态为静态,这是遥看瀑布的真实感受,以巨大的伟力将偌大的瀑布“挂”起,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瀑布从天直下的壮观气势,这正是以静写动,化动为静产生的神奇艺术效果。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