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繁笔 各领风骚──秦韬玉《织锦妇》与汪松《织妇叹》比较谈
作者:郭志明
桃花日日觅新奇,有镜何曾及画眉?
只恐轻梭难作匹,岂辞纤手遍生胝。
合蝉巧间双盘带,联雁斜衔小折枝。
豪贵大堆酬曲彻,可怜辛苦一丝丝。
──秦韬玉《织锦妇》
春蚕不尽丝,辛苦年年织。
试问绮罗人,机杵何曾织?
──汪 松《织妇叹》
中国向有诗国之称,中国又是纺织大国。纺织诗是中国诗歌史也是纺织史上的一大瑰宝。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清末状元张謇的诗作,前人留下的纺织诗浩如烟海,灿若繁星。这里所选的秦韬玉与汪松的诗,正是中国古代纺织诗中的代表之作。
单就形式而言,两首诗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韬玉的诗四联八句,每句七字,中间两联用对偶手法,是典型的七律诗,而汪松的诗一共四句,每句五字,不讲究对仗及律诗的起承转合,是典型的五言古诗。就描写抒情而言,律诗再现的角度更多些,描写得更具体生动些,而古诗则简截明了些。尽管如此,两首诗因为题材相同,也就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两首诗都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封建社会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得没日没夜,辛苦稼穑。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但不能享受,甚至全部被剥削仍然不够。而那些居高堂、食膏粱的上层统治者和剥削者,他们不流汗,不劳作,却坐享其成,对广大百姓耀武扬威。这种严重的阶级对立,迥然的社会不平等在两首纺织诗中都有鲜明的反映。秦韬玉的《织锦妇》让我们看到,织妇们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手上的老茧布满了掌心,每天的梳妆打扮也没得时间,她们不停地在织机上忙碌,想方设法改进织布技术,设计优秀精美的图案,其劳累可想而知。照理,如此付出,应该大获收益。可事实上呢,她们“辛苦一丝丝”,只是给那些豪贵们享用,有钱有地位的人无需费一点力气,却在那里歌舞笙曲,大肆挥霍别人的劳动果实。这种不平等,令人心寒。汪松的《织妇叹》反映阶级对立,倾向更为鲜明:作者先写织妇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停地穿梭织布,其辛勤付出可想而知,然后作者笔锋一转,马上向绮罗人发出责问:你们那些富贵者穿绫罗绸缎,有没有上一下机、触一下梭呢?这就一下子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看到下层平民与上层豪富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应该说,在封建社会能如此直接地把客观现实反映出来,确实表现了诗人的胆识和人民性倾向。
二是感情都很浓郁、主题都非常鲜明。人都有爱憎。对弱小贫困者,人们予以同情;对榨取他人血汗者,人们痛斥。而诗人,较之于常人,感情会表达得更为强烈。秦韬玉的《织锦妇》诗,对劳动妇女是大加褒扬的:她们不辞劳苦,没日没夜,穿梭不断,手倦不辞;她们勤于钻研,注重创新,机心运奇思,巧手夺天工。这样辛苦勤思、妙手创造的织妇,人人钦敬。而对那些挥霍者,作者则嗤之以鼻:那些不知纺织苦、不晓缫丝难的富贵之人,他们只知享受,只知摆阔,根本不把织妇的劳动放在眼里。赏歌观舞,兴之所至,动辄将一大堆一大堆的绫罗绸缎赏给歌伎舞女,这种抛掷行为,何其可恨!读秦诗,诗人爱什么,恨什么,站在什么立场,观点鲜明,感情包孕,读者自然会受到感染!较之于秦诗,汪松的《织妇叹》感情更强烈。秦诗有点类似于清代陆瞻云的《蚕耕谣》:“蚕桑难,采桑女伴身苦寒。纺织勤,鸣机裂下归贾人。贾人端居坐华屋,纤指不动曳罗彀。”反映作者爱憎,感情比较含蓄。汪松在再现了社会不平等的现实以后,不是以平静的心态淡然处之,而是对不劳而获者发出了愤怒的诘问:“试问绮罗人,机杵何曾织?”诗人为“辛苦年年织”的人们不平,对坐享其成者大呼直抨,应该说,这是压抑已久的怨恨的公开渲泄,正是诗人感情潮水的强烈奔涌。不平则鸣,鸣正是受苦难者走向反抗的第一步。
相对而言,秦诗写得繁一点,汪诗写得简一点,繁,则要具体、铺陈;简,则要概括、凝练,这正是两诗手法上的不同之处。为了表现织妇的痛苦,突出诗歌主题,秦诗从诸多方面再现织妇的生活,以铺陈烘托:首联从织妇日常生活的角度再现其苦。女子都爱打扮,每天不惜花时间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为了生计,织妇们对打扮根本无暇顾及,可见其紧张。第二联从生态角度上描写。一般有钱人家的女子长就一双“纤纤细手”,“指如削葱根”,哪里会有肌肤之痛?可织妇,一双手从早到晚劳作不辍,手指也变粗了,手底也满是老茧了,这正反映了她们生活境况之窘。第三联从她们纺织的技术上表现。织妇们不只是不辍劳作,还要钻研技术,进行花样翻新,她们织出的蝉儿在林间出没、雁儿在天空展翅的美妙锦图,其天工巧夺,令人赞叹。然而,在封建社会,技高者并无好运,反而更辛苦,更劳累,付出更多……作者就是这样铺陈描写,多侧面反映织妇生活,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主题。而汪松写织妇,从大处着手,以极简练的笔墨再现她们的遭遇,“春蚕不尽丝,辛苦年年织”两句,用比兴手法,将“夜夜机声少休息”的疲惫概括无遗:春蚕吐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它们没有断吐之时;而织妇呢,就像这春蚕一样,一直劳动,一直付出,无休无止,没有尽头。诗人用极简洁的语言,全面概括了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让读者产生丰富广阔的联想。这样,两首诗,一繁一简,都表现了诗歌的强烈的感情。
就微观而言,两首诗也各有一些独特之处。细读两诗,诗风表现出的诗人风格有异。汪松语气强烈、感情激愤,表现出诗人性格的耿直豪爽,无所顾忌。而秦韬玉的诗在表现主题时,语气相对委婉点,感情相对含蓄点,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书生习气。作为纺织诗,秦诗的写作角度很独特,特别是从女子生态和生理角度描写,这在古代同类诗中,不太多见,可见诗思的不同一般,写作技巧的高超娴熟。而汪诗用比兴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感情,也表现了诗风的特点。这些,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本文收入由王美春与郭志明合著的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