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 陶《题君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方 干《题君山》
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之神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故君山又称湖山。正是其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吸引历代诗人写就了一首首颇具审美价值的妙诗。上录唐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与方干的《题君山》(一说作者为程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两首同题诗,吟咏的对象都是洞庭湖的君山,其构思也都新颖巧妙,而又各有千秋。
诗贵创新,尤其是在构思上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选择新的表现角度。惟其如此,诗才有诗味,也才能耐人寻味,不胫而走。雍陶与方干深得个中三昧,其诗吟咏君山都注意避免重复前人的诗境,而写出新意来。雍陶的《题君山》,描绘洞庭君山之美景,起笔便不同凡响:“烟波不动影沉沉。”这里,诗人未正面描写君山,而是从其在洞庭湖中的倒影写起,以“不动”二字明言湖面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以“沉沉”二字凸现君山倒影颜色的深沉与凝重,暗中点题,别具匠心。次句从色彩方面着墨,以“碧色全无”状写湖水之色,以“翠色深”状写君山之色,二者相互映衬。以上两句实写湖光山色的自然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湖山倒影图。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实写湖中君山倒影,转为虚写神话传说,并与湖山的描写融合起来。“疑是水仙梳洗处”,意为:这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湘君姊妹梳洗生活的地方吧!此句虽想落天外,却情生目前,因为“疑是”的根据,即在前两句。倘若无前两句对湖光山色的实写,便缺乏激发想象的因素,这句也就显得突兀。“一螺青黛镜中心”,巧比妙喻:平静的湖面是镜子,而湖中倒影的君山则是镜中水仙青黛色的螺髻。这里,诗人以青螺比喻君山,显然是受了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的影响,而又有所突破。刘诗以青螺比喻君山,想象新颖,完全是以实比实,而雍诗则融化古代的神话传说,虚实相对,想象奇特空灵,意象似幻实真。
方干的《题君山》描绘、赞美君山的奇异,选择了探究其来历的表现角度,且通过诗人游仙境而完成,在构思上与雍诗截然不同。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仙。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可见,麻姑神通广大,对世事变化了如指掌。诗人惊异于君山的奇美,想探究其来历。而对此,世人爱莫能助,即便是水仙湘君姊妹也未必能解答得出。于是,诗人选择了饱经沧桑的女仙麻姑,写他游仙境,遇见麻姑,获悉君山的来历,这正是诗的后三句所表达的内容。巧妙的是,诗中将诗人请教的问题及过程省略不写,而以“闻说”二字直接引出其答案:自古本无君山,而后来有君山,“元是”(原来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神仙遨游之地,上有瑶池阆苑,且多美玉。君山系昆仑灵玉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其奇美自不必说。此诗写诗人游仙境,并未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那样极力渲染仙境的瑰丽神奇,而是依照以下的思路写来: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向她请教君山的来历(此问,诗中略而不写)→从麻姑处获悉君山的来历:原来是昆仑山顶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以此再现君山的奇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想象奇特,令人赞叹不已。
总而言之,雍陶的《题君山》,吟咏君山,从湖中君山的倒影起笔,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而后,借助于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虚写湘君姊妹的神话传说,虚实相间,从而将君山描绘得秀丽异常,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而方干的《题君山》,吟咏君山,不像雍诗那样由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转为虚写神话传说,而是直接以“游仙”的形式,通过游仙境、遇仙姑,神化君山不平凡的来历,从而,间接地表现出了君山的奇美,构思新颖巧妙,与雍诗各具特色。由此可见,尽管吟咏对象相同,但不同的诗人完全可以构思出不同的诗歌佳作。这也颇值得当今的诗作者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