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7课是清代作家沈复的《幼时记趣》。这是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作者围绕“记趣”这一中心,追记了童年生活里几件有趣的事例。在研读课文和教参之后,笔者认为教参对文中记叙的趣事说法不是很清楚。
  
  教参在这一课的内容简析开头是“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中间是对各段内容的概括与简要分析,其中对第四段内容的概括是“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的情形”。最后的总结是“综上所述,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在课文写法简析中,教参是这样写的:“本文……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从内容分析到写法分析,教参的看法都是《幼时记趣》一文共记叙了三件趣事,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四幅图画分别是观赏群鹤舞空图、白鹤青云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蛤蟆图。至于如此认定的原因并未在文中涉及。在笔者看来,这种做法是不够妥贴的。
  
  从文章内容来看,课文一共四段。第一段三句话,组成因果关系,表明作者幼时收获“物外之趣”的原因是眼力好,爱好仔细观察。由此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段四句话,前三句是写观赏群鹤舞空图。前两句通过对夏蚊飞鸣声和形体方面的联想,作者收获了“群鹤舞空”的想象场景。第三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表明观察的角度和观察的时间,突出作者观察时专注力持久,兴趣盎然。第四句话是写观赏白鹤青云图。其实,这一句就是写作者幼时在蚊帐中烟熏蚊子一事。作者的具体做法、联想与想象出来的场景,还有乐时的动作都在这一句话中尽显出来。综合两幅联想想象的趣事就是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两句话,写明神游山林之趣。前一句叙述了观察的地点、观察时身体的姿势、观察的角度和观察时专注的神情。后一句叙述了联想的具体内容、想象的场景和内心的感受。
  
  第四段三句话,前两句叙述两件趣事,即观二虫相斗和蛤蟆吞虫的情景。前者略写,后者详写。第三句话点明幼时作者见蛤蟆吞虫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作者幼时同情弱小、惩罚强者暴行的朴素情感。此处内容就是写鞭驱蛤蟆之事。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所记之事是五件:观蚊如鹤、神游山林、观二虫相斗、蛤蟆吞虫和鞭驱蛤蟆。前四件事都采用了视小为大的联想和想象方式,表现了作者幼时的童真童趣。尤其是前三件事均比较直接地体现了作者的乐趣,后两件事表面看起来有些血腥、残暴,似乎并未体现“趣”字。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蛤蟆吞虫的情形依然是作者想象的场景,配合作者幼时“呀然”的叫声与“惊恐”的心理,以及鞭驱蛤蟆的一系列动作,从作者作为成年人追忆童年趣事的角度看,都是趣事。所以,《幼时记趣》一文趣事应该就是这五件事。若用图画的方式概括这些趣事,就是观赏群鹤舞空图、观赏白鹤青云图、神游山林图、观二虫相斗图、观蛤蟆吞虫图和鞭驱蛤蟆图。
  
  因为第四段“观二虫斗”和“蛤蟆吞虫”都是“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的结果,所以可以将它们归入“神游山林”之趣中。如此归类,《幼时记趣》一文趣事就是三件,即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这样,教参认定的三件趣事之说和四幅图画之说的理由就十分清楚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