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诗词歌赋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归园田居》的文本细读
  
  郭跃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教材中的名篇。这首诗除了极个别词之外,其他词并不存在理解或白话还原的障碍,诗句的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当然,详细的学情分析还要调查之后再确定。但是从教师角度来看,本首诗的教学内容应该确定为如何理解陶渊明独特的“田园世界”,或者说他的“田园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其文化意义何在。然后再结合《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其他四首诗进行拓展式分析。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约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这也启示我们,在解读陶渊明的诗歌时,一定要参考袁行霈教授的《陶渊明集笺注》和龚斌先生的《陶渊明集校笺》以及逯钦立先生的《陶渊明集》,这些著作不仅有注释,而且还有“校”,这其实就是“换词法”赏析语言的最好切入点。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在诗歌中构建的独特的“田园世界”,与这个世界有关的词语是: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为了凸出这个世界的意义,陶渊明又构建了一个所谓的“尘俗世界”,与这个世界有关的词语是:尘网、樊笼。这个点学生应该通过阅读文本就能获得,因此难度不大。但是如何理解两个世界的“特征”和“意义”,估计就会难度了。为了凸显“田园世界”的特征,有必要先来分析“尘俗世界”的特征,这一点文本中并没有直接的暗示,只是用了一些比喻性的说法,比如“尘网”,比如“樊笼”,这两个词的首要特征就是“不自由”,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当然就是“自由”了。其次,“尘俗世界”充满了繁忙的公务,身心俱疲,没有任何休闲与放松,而“田园世界”则充满了悠闲,所谓“虚室有余闲”。再次,“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如果学生能够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那更好,如果不能的话,还需要进行一些引导。
  
  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于是就进入到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的赏析中。对这几句诗的赏析,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学生很可能回答“美”,那不是基于对诗歌的品味,而是一种概念式的习惯性思维。其实,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并不具有美感,例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特别是鸡和狗,都是农村最平常最常见的景物,怎么会美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与补充。答案应该有如下几种:一,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二,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第三,在诗歌独特的形式特征的“改造”下,原本平常的事物也会带上诗意的色彩,这些形式特征包括押韵、对偶、用词、句法等。例如押韵,就可以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就比单纯分析景物描写的角度,更有新意。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至于句法,则可以比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等,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这一点,也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分析了两个世界的独特特征之后,那就应该进入到对“田园世界”的独特意义的认知上。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着富贵,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与更多的社会资源,谁都向往做官,谁都向往考公务员,其实对于陶渊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归园田居”的独特意义呢?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依然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整理,梳理出有价值的意见。当然作为准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另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其他四首《归园田居》也有部分内容与本首诗相一致,教师也要适当补充,一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与本文进行对照阅读,加深对本首诗的理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