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诗言志】 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理解。最早大约记载于《尚书尧典》。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均有所论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尽一致。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一种偏重于‘志‘,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认识;一种偏重于‘情‘,是指主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志和情并重。
  【思无邪】 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方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合乎封建正统礼教的意思。
  【兴、观、群、怨】 春秋战国时代哲学家孔子对诗歌创作的社会作用的论述。记载于《论语阳货》。历代诗论家对于这个论述作过不少阐述。大致上说,兴,是指诗歌的美感作用,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通过它可以观风俗、识得失;群,是指诗歌的教育团结作用,沟通人们的情感;怨,是指诗歌的宣洩作用,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的议论和讽喻。
  【温柔敦厚】  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变风变雅】 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讽喻】 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诗人对于不合理的事物,满怀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词托意。《毛诗序》中所说‘风,风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考察的。从容观作用角度来看,讽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为政者知晓错误而改过。《毛诗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样,主客观都要求这样的创作手法。
  【缘情】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作者将‘诗‘‘赋‘明确分界。强调指出‘缘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缘情‘,就是指诗歌必须深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这种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诗言志‘的理论。
  【应感】 最早记载于晋代陆机《文赋》。‘若夫应感受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这是指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他主要是依据先秦老庄等主张的‘心物感应‘的理论,运用到文艺创作领域。
    
                          
  【声调声病】 南北朝时代南齐的沈约、周顒等人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格律的学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四声的确立和运用;二是指出诗歌格律的病犯。沈约等将汉语语音中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