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古诗分析方法举隅(四):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分析

在古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描写,二是抒情。

先说说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即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描写则是对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又如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在古诗中,有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唐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以及音乐效果与魅力,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诗中将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一种手法。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动静结合的基本形式是化动为静 或化静为动。

化动为静指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前川。

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化静为动指在诗中将静物动态化。

如杜甫《望岳》:

造化神秀,阴阳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的山势,以夸张的语言赞美泰山的雄奇秀丽、巍峨高峻。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聚集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割”二字匠心独运,化静为动,表现出泰山的得天独厚、出类拔萃。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古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又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指在描写中既有面上的描摹,又有点上的刻画。前者或是背景,或是渲染气氛,后者是主体展示。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唐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烘托作用,刻画了一个勇于同恶劣环境对抗的坚贞不屈的“老渔翁”形象,实质上是一个不惧改革失败的顽强的政治家形象,抒发了孤独寂寞的情怀。

(5)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则注重事物的细部,对之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苏轼的《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又如唐白居易的《琵琵行》中的音乐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使人产生余音绕梁之感。就是工笔带来的妙处。

在古诗中,白描与工笔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如苏轼的《浣溪沙》中的“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就是工笔了。

再说说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又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议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手法。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象征),又叫借物抒情,包括以物喻人。或就是诗人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3)借叙抒情

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亮怨情。

(4)借议抒情

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5)用典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又如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情于物)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