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诗初读时觉得不错,过后却记不起来。这里原因很多,恐怕诗中缺少新鲜贴切的比喻,因此缺少形象的感染力量是一个不小的原因。这不禁使笔者想起古人在诗词创作上运用的比喻,真是珠玉灿烂,璎珞俨然。
绕梁三日之韵音,会随着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我们仍然可以“听”到一千多年前哀怨的琵琶独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这里,作者以“如急雨”“如私语”、珠“落玉盘”“银瓶乍破”“如裂帛”等组成了一组博喻,不仅写出了众音的繁杂,也写出了乐声的变化;不仅写出了乐声的轻柔尖细、清脆圆滑,也写出了乐声的刚劲有力、宏大惊人。琵琶声,唤起了读者的听觉经验和无尽遐想,不仅闻其声,更能睹其形,见其色,触其体,感其质,而终得其神,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艺术享受之中。转瞬即逝的声音,被诗人用文字紧紧钉在纸上,使一捻一拨的妙音,随着琵琶女凄凉境遇,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里。
像能“听”到一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千多年前杰出的舞蹈家的舞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里用四个比喻,细腻地摹写了公孙大娘舞剑的千姿百态:时而手持剑器做旋转或滚翻状,就好像一个接一个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时而翩翩轻举,矫健如群仙驾龙腾空飞翔;忽然飘来,如惊雷滚过而声响尚留;陡然停止,声势收敛,舞场内外肃静空阔,似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比喻修辞使公孙大娘浑脱潇洒之剑舞形象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本来只在刹那之中,过后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了。然而诗人依赖形象化的力量,依赖比喻的杰出创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被冲破了。
既听不到也看不见的人们复杂的感情,比声音、动作更难用语言表达。如果直书喜怒哀乐,不及其余,恐怕谁也感动不了。古代艺术家们大胆地直接用比喻来传情。古人说得好:“诗无虚笔,则无灵气;诗无实义,即无挚语。”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大量的优秀作品表明,用“实义”来喻“灵气”,用质实之物来比喻人的情感活动,是可以表现得很好的。如写离情别绪,许多富于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燕柳征雁,浮云逝水,都成了离情别绪的贴切比喻:“思君如日月,回还昼夜生。”(刘骏)“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几处具体形象的景物描写构成对于“闲愁”的博喻。以“烟草”“风絮”“梅子雨”三个意象喻愁,极言愁多如平川上的茫茫烟草,铺地接天,悠远绵长;广如满城中的绵绵柳絮,丝丝缕缕,萦绕纷乱;密如梅子黄时的纷纷细雨,迷茫飘忽,弥漫无际。这些贴切、形象的比喻,几乎与被形容的对象(离情)融为一体了。
比喻,能把抽象的东西说得具体形象,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收到文辞简约、形象生动、意境新颖的效果,是一种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极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