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春夜,是易产生愁思的时间;洛城(唐代繁华都城),是易产生愁思的地点;闻笛(笛声幽怨),是易产生愁思的行为。诗的一、三句照应了“春夜、闻笛”,第二句照应了“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之“声”,即“折杨柳”曲,因曲调深长、幽怨、凄清,才引起诗人关注。“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散入春风满洛城”,由于诗人远别故乡和亲人,客居在歌舞喧闹的都市洛城,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诗人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二字,在诗中既指曲名,又含折柳赠别之事。她代表了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有了第三句的“折柳”,末句的“故园情”就不显得空,不显得直,而是由事生情,由景生情,情中有景,有人,有事。“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思乡情感的抒发是在聆听折柳曲后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当年与亲友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诗人的眼前清晰重现。“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