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深广的忧思,慷慨的悲歌——浅谈杜甫陇右诗的审美特征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杜甫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也是他创作最辉煌的一年,这年春天,他由华州赴河南探亲,归途中写下了千古名篇“三吏”、“三别”,夏天,杜甫毅然弃官。因老家洛阳正在骚乱,不能回去,便携带全家投奔秦州的从侄杜佐。在秦州居住的四个月中,写了组诗《秦州杂诗》二十首和其他一些游览感怀诗,赴同谷时又写了《发秦州》十二首,在同谷作《甘同县作歌七首》、《发同谷》十二首。这些悲愤激昂的纪行诗,记载了沿途所见的各地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充满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前,证明他的思想和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深广的忧思是杜甫陇右诗的审美特征之一。杜甫这一年“一岁四行役”壮志难酬,穷愁潦倒,不仅未能施展救天下,济苍生的抱负,而且连自己与家人的温饱也无法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在诗人心头激起了悲怆抑塞的感情波澜,诗人便借助纪行、访古、登临山水等题材写了大量悲剧性抒情诗,表现了深沉浩翰之忧,千汇万状之悲。《秦州杂诗》第一首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