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一个解读庄子的关键词

《庄子: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一篇美文,是中学语文教师最喜欢的五篇课文之一(三槐居网站曾搞过这样的调查),同时也是在上升到研究层面(如集体备课)时,最困惑人心的文章之一。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在快意于庄子的自由精神时,又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作者究竟叫我们干什么?叫我们学庄子逃避责任?难道无路可走的时候一定要想起庄子,而不能想起孔子和孟子?

我觉得,解读《庄子: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最关键的是要读懂“无路可走”四个字。题目中隐含着两个层次的信息,一是庄子的“无路可走”,一是我们的“无路可走”。而无论是谁的“无路可走”,背后都有一个我们难以发现的文化传统。

庄子的“无路可走”

钓于濮水的庄子,当“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容不迫的游鱼”和自己自由的生命。可是人们不能理解的是,他真的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了吗?他的眼前不是出现了一条通向仕途的阳关大道了(只要他愿意,堂堂的楚国相位就非他莫属了)吗?他为什么不走“治国平天下”的老路呢?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叫知人论世。课文是这样反映时代背景的:“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当时“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后一篇课文即黄仁宇的《孔孟》,就证明了战国时代“诸侯们的剑锋”之残忍:“战国七雄,已经准备了长期的大撕杀”,“‘斩首六万’,‘斩首七万’,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

在“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的情况下,如果庄子选择了权势,他就得选择屈从和合作——屈从于剑锋,与黑暗的势力合作,“与狼共舞”。而事实上,当时的人们,究竟多半是选择了屈从,还是选择了不屈从呢?作者在第7节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的传统是“文化屈从权势”。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惟庄子独醒,不随波逐流,自愿放弃了屈从,当然这也放弃了屈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所以他一辈子都是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靠卖草鞋为生。

但是庄子的魅力也在于此。如果忽视了这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就绝不能读懂庄子。作者读庄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了这个文化传统,并且发现了这一文化传统在“我们”身上的延续。

“我们”的无路可走

题目“庄子: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能否改为“庄子:我无路可走的时候”?仔细揣摩一下,便会发现,“我们”和“我”是不同的:如果是“我”,就只表明“无路可走”的境况只是庄子一人所遭遇;而“我们”这个集体称谓,就表明很多人遭遇到了“无路可走”的尴尬。

在当今,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家园也难免受到各方面的冲击——社会上的物欲横流,人格的扭曲,道德的沦丧。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哲学大师庄子思想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中闪耀,能够让我们的生命从世俗的尘网中挣脱出来,不为智累,不为情牵,不为名利搅扰,从而找回清洁、独立、自由的精神。

但这时有人会问,这篇文章是不是有点消极?难道无路可走的时候,一定要想起庄子,而不能想起孔子和孟子吗?在课堂讨论时,一位学生这样说:“事实上,孔子、孟子周游列国,也是‘无路可走’,但他们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依然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这样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有水平,我会写一篇《孔孟: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来激励人们在无路的地方开拓出路子,然后正如鲁迅所说的‘走的人多了,世上也便有了路’。”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大有道理,很符合主流文化的宣传基调,很符合历史教科书给庄子和道家思想所下的最后“鉴定”。然而,千万别忘了作者写作的基本立足点——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传统之中?

前面已经分析过战国的背景了。既然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屈从权势”,那么难道不应该有一种思想来防止一些人道德滑坡吗?难道不应该有一个精神清洁、思想独立、身心自由的人嘲笑这样的滑坡行为,提醒有可能滑坡的人,挽救正在滑坡的人吗?不仅当时的人们需要庄子提醒和挽救,就是今天,我们也需要永恒的庄子来提醒和挽救,因为——我们正是从“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里走过来的,“催眉折腰事权贵”仍然有可能是大批的人们最容易选择的态度。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就这样轻易地放弃清洁的精神,那么我们国家的反腐败工作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就很难顺利地展开;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就这样轻易地放弃独立和自由,那么我们国家的民主建设的速度就会大大地减缓。

我们需要孔子、孟子,因为我们需要前进;但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也要想想庄子,学学庄子——首先要保持一份清洁的精神,而不是滑向腐败、堕落的边缘;其次要保持一点独立和自由,而不是有着太多的屈从、盲从,以致自觉不自觉地维持这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即专制色彩强的传统。

这篇课文就是这样立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实际来写的。作者提醒着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个民族的“劣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永远代表着一种可贵的意识形态,它尽管不会成为激励我们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但是它可以成为防止我们在山道上滑坡的栅栏。

总之,要读懂《庄子》,一定要抓住“无路可走”这一时代特点。而要理解“无路可走”,又必须联系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离开这点,离开作者所提供的这一特定的语境,我们就只能得出对庄子简单的错误的评价,同时也只能使“我们”远离庄子的清洁、独立和自由这一人类最美好的人性。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