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如何翻译古文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
原文: 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把“三”由原句作状语调整为补语,这样增补调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这种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硬译或死译。
  2.关于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段译文可见,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对意译也要防止一种错误理解。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意发挥。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今译方法,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色,才有可能进行象样的意译。初作今译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可借口意译而任意乱译。
  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例如:
(1)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2)原文: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上面两段译文,除〔 〕内是必要的增补外,字词,古今是一对一的关系;词序、句法结构,古今相同。这种翻译方法就是对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原文: 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
       译文: 他将要去哪里呢?
  (2)原文: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译文: 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3)原文: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 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
  (4)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译文: 晋侯使赵盾饮酒。
  (5)原文: 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译文: 邴夏给齐侯驾车。
原文(1)的“奚”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适”的前面,今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词序置于动词后面。“奚适”应译为“去哪里”或“往哪里去”。原文(2)的“方城”、“汉水”是介词“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