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诗词歌赋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闷在屋里想“雾霾”

/李锦超

想起这句话时,我觉得脸红,因为,天下人都在大骂雾霾,而我却在想雾霾,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前几天,躺在床在,我曾对雾霾发过话,特别是对那些台前幕后的专家们表达了我的千万个不相信的态度,今天,仍如是。

但是,今天,我与雾霾接触有两回,第一回是送儿子学琴,第二回是接儿子回家。整个世界一片昏暗,心也随之灰暗。回到家中,打开电视,新闻中到处都是关于雾霾的声音,但,屋子外,仍然雾霾浓重,我看不见二三十米处的两家报社内的灯光,也看到每天都会来我窗前的两只喜鹊的踪影,我有点失落,真的。

还是想雾霾吧。这似乎更实际,因为,它与我太近了,近得不用开窗户,近得不用眺望,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庞大的身影。

突然想起《尔雅·释天》中对“雾”的解释:“地气发天不应曰雾。”这真是一句令人悲苦的话,古人比现在的人聪明,他们那么早就知道雾是因大地之气升腾而上天不能回应的结果。古人的思想真的超越了现在所谓的专家们,想两千年前,没有卫星,没有遥感,没有计算机,没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但我们的先人竟然对自然现象把握得如此富有生命情趣,一点也没有干巴巴的说叫,更不会站在台前幕后大声叫嚣:汽车尾气、厨房油烟、人类吸烟导致严重的雾霾。真的不可理喻啊,那些专家们怎么想的呢?难不成,全球人都闭上嘴巴不要吃饭?难不成全国人民都不要取暖?那些大排量的汽车该卖谁家呢?

算了,还是想雾霾吧,跟专家们生气是没有必要的。还是说《尔雅·释天》中的雾吧,“雾谓之晦冥。”这大约是雾的别号了,但特征明确,就像林逋的梅妻鹤子一样有真性情,晦冥者,盖谓无光也。好一个别称。朦胧与幽静似乎可以搭在一起,的确,我真的很想它,曾经多么喜欢雾啊:雾失楼台的缥缈,月迷津渡的轻幻,都让人想到典雅的诗词。可是,如今,是谁让这美丽的雾变得狰狞可怖呢?《尔雅·释名》中这样解释雾:“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其实,古人还用自然现象来影射人间世象呢,有雾,遇有道而昌,遇无道乱。

雾既如此,霾则何如?中学课本中有屈原一首诗,屈大夫是在写战争场面的,其中似有这一字,曰:“霾两轮兮絷四马。”这里的“霾”与2013年首月的霾不是一回事,但学生们终于能认识这个字,不幸的是,意义不同,同学们会怪怨老师,为什么课文中学的字不是他们这一个月来防不胜防的“霾”?那么,看看我们遭遇的是什么霾?

《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霾,风雨土也。从雨貍声。”这大约就是形声字,从雨,在于表示意义,貍声,在于说明其声音形式。可见,古人读它时与现代人是不一样的。《说文》中这一解释很有意思,霾是风、雨、土。看来,古人对此认知程度远大于今天的专家们的。霾中有风,有雨,还有土,三者合而为一就是霾。不知道古人有没有口罩这物什,我想应该是有的,因为,他们已经懂得了霾里有土,罩一下子口,不也会更干净点嘛。

《说文》是许先生的杰作,再瞧瞧《尔雅·释名》中怎么说:“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这说明,霾与雾有一共同点,即晦,也就是不明。并且指出霾的特点就像是物体表面的尘土那样的暗色。真是妙极了。现在人创造了一个字母加数字的不好听的名儿:PM2.5,我之前说过,就叫它百分之二百五,更符合实际。看看那些懒人吧,网吧泡了几天,或者洗浴中心热闹了几天,回到家中,举手开门,抬脚入屋,地上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那东西,就是那个百分之二百五。古人多么浪漫啊。

《尔雅·释天》中这样说:“风而雨土为霾。”原来这霾就是风中的水气和尘土,这样就知道《诗经》中“终风且霾”多么形象了。古人老早就知道霾之于自然、人类的某些关系了。而现在,全国人民盼着刮一场大内,把雾霾吹远。如果你瞧瞧《后汉书》里怎么说的:“时气错逆,霾雾蔽日。”原来,烧饭开车吸烟不是雾霾天的理由,那个时候,大家也要吃饭,大家也要抽烟,可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款可以排放百分之二百五的车。这话,我敢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