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杜甫心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长安寻求政治前程,可在长安困居十年,终不为所用。后又多年饱受战乱之苦。从48岁起,他就从长安漂泊西南,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命运多舛的杜甫,大约在其56岁时写了《登高》一诗。
思家远客羡归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让我们的眼前呈现出一幅肃杀的情景:在九九重阳节,一个拄杖伛偻而行的老叟,蹒跚登上高高的江堤,举目向着故乡的方向远眺,可是充斥两耳的只有瑟瑟的秋声和哀切的猿啸,映入两目的只有渺无边际的苍穹和单调凄清的沙渚。“一切景语皆情语”,诗句表面是说“猿啸哀”,但读者可以体会到那是诗人内心的哀伤。这一“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果说“清渚白沙”让回飞的鸟儿总算有一个归宿的话,那么,这里的“飞鸟”则成了杜甫有家难归的反衬,使“哀”情更加浓厚。
垂暮老叟叹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勾画的图景中的主体还是那位饱经沧桑而年迈衰弱的老者,但他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思乡不及,思亲无信,眼前只有萧萧飘零的木叶,这正是漂泊无定、垂垂老矣、疾病缠身的杜甫此时心情最贴切的写照,而眼前滚滚不尽的长江却反衬了杜甫对人生苦短、年已垂暮,但还有诸多艰难困苦的哀叹。
高台病客独悲哀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与首联的“哀”相呼应,“悲哀”的感情浸透了整首诗的字里行间,而作客他乡、居无定所、年迈多病、孤苦寂寥便是“悲哀”的原因。读此联,杜甫向着萧瑟秋风,悲叹自己沧桑身世与穷困处境时的神情便如在眼前,这不能不让人为这位曾有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不得遂愿的诗圣叹惋。
停酒苦恨太无奈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一个“停”字,似有千斤。曾几何时,诗人吟咏过如“白日放歌须纵酒”“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这样一些欢饮的诗句,而现在连一杯浊酒也不得不戒了,是因为病重而考虑身体状况,还是因穷困而无钱沽酒,抑或两者都有,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让一个有嗜酒之好的人不得不停杯,那定有难言的无奈。
杜甫在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时,却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博大之爱,能不让人扼腕赞叹?而在《登高》一诗中,我们读到了一生忧国忧民的杜甫,真正为自己吟诵的一首诗,然而,这首诗让人读得心如木叶“萧萧下”,泪如长江“滚滚来”,怎一个“悲”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