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滕王阁上的“飞阁”究竟为何物?


  《滕王阁序》一文有“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两句,其中的“飞阁”课文没作注释,而教学参考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为“凌空的飞檐”,其二为“架空建筑的阁道”。让人莫衷一是。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飞阁”是这样解释的:①凌空建起的阁道。《三辅黄图·汉宫》:“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洛阳伽蓝记》卷一:“并飞阁相通,凌山跨谷。”②高阁。《洛阳伽蓝记》卷一:“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

  显然,“凌空的飞檐”尽管大量存在于一些高大的古建筑中,在今天的滕王阁上也能看到,但并非“飞阁”的常用义项。且“檐”为“阁”的一部分,以“飞檐”代“飞阁”就是以部分代整体,属于借代的常用手法;而以“飞阁”代“飞檐”则是以整体代部分,似乎不合习惯。由此看来,“凌空的飞檐”一说欠妥。

  而“架空建筑的阁道”与“凌空建起的阁道”虽表述有别,所指应该相同。也就是说,这一解释所取的正是词典中“飞阁”的第一个义项。它似乎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人教版所提供的《滕王阁序》的译文,就将“飞阁”解释为“凌空架起的阁道”,

  不过笔者近来翻阅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发现其对“飞阁”是另一种解释——“形容阁高,凌空欲飞”,将“飞阁”等同于“高阁”。这就意味着,两部在学术上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古代汉语》,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它们分别取用了《古代汉语词典》中“飞阁”的两个义项,来解释《滕王阁序》中的“飞阁”一词。孰是孰非,值得作一番分析。

  先来关注“阁道”一说。《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459页对“阁道”作以下解释——山崖间或高楼间架起的通道。笔者曾到滕王阁一游,发现主阁正面朝东,两侧分别建有一个辅厅,南为“压江”,北名“挹翠”,它们与主阁之间也确实有廊道连接。这廊道难道就是王勃文中的“飞阁”吗?

  记得当时抬头看主阁,感觉到它极其宏大,极其雄伟,巨大的台座之上建有三层楼阁,高达,每层覆以碧色的琉璃瓦,确实称得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了;不过登上连接辅厅的廊道,却丝毫没有“下临无地”的感觉,因为它的高度不足,一端架设在主阁的台座之上,尽管功能符合阁道的一些要求,但若说它就是王勃文中所说的“飞阁”,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当初建滕王阁时,并没有建造辅厅,“压江”和“挹翠”是宋代侍郎范坦主持重建时在主阁的南北增建的,这才形成了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既然唐代的滕王阁没有建造辅厅,自然无需阁道,“架空建筑的阁道”一说也自然无从谈起。可见,王勃文中的“飞阁”当另有所指。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词典中“飞阁”的第二个义项——“高阁”。如果将王勃文中的“飞阁”解释为“高阁”,“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与“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两句描写的对象都是滕王阁,“上出重霄”和“下临无地”虽一仰一俯,但突出的也都是阁的轩昂俊伟,似乎也有些重复。不过仔细探究便会发现,“层峦”显示了滕王阁的多层结构,“飞阁”则着意表现飞檐翘角、凌空欲飞之势;另外,唐宋楼阁建筑的瓦件多采用碧色,梁坊、斗拱、栏杆、椽子、望板均为大红色,“层峦耸翠”和“飞阁流丹”连用,正是兼顾了滕王阁主体建筑中的“翠”和“丹”这两种主色调,它并未构成重复,而是形成了互文(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赞成互文说)。这样看来,“高阁”一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郭锡良、李玲璞两位对“飞阁”的解释应该是正确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