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中古音异读示例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一、活用异读
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例1: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这两句中的“王”均读“wàng”,这是因为在句子中该字(词)的词性和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名词,而活用为动词,不再讲为“王(王道)”,而是讲为“称王”。
例2: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这一句中的“衣”读“yì”,不再是名词,而是活用作动词,讲为“穿”。
二、通假异读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例1: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说” 通“ 悦”, 高兴,读“yuè”。
例2:
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 “盍” ,讲为“ 何不 ”,读“hé”。
三、多义异读
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1: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这三句话中的“为”词性和用法不同,意义不同,介词读“wèi”,动词读 “wéi”。
第一句,前三个“为”译为“是”读,动词,读“wéi”,后一个译为“做、干(付诸行动)”,仍然读“wéi”。
第二句,第一个译为“对着(向)”,读“wèi”,后一个译为“做、干(付诸行动)”,读“wéi”。
第三句,第一个译为“是(因为)”,读“wéi”,第二个译为“为了”,应该读“wèi”。
例2:
王请度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这两句中的“度”都是动词,前者译为“思量”,后者译为“用尺丈量”,都读“duó”,不念“d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