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诗词歌赋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谈谈《赤壁赋》中“景”的作用

刘小芬

“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品读《赤壁赋》,全文紧扣风、月等景物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此来表达作者苏轼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文章以“风、月”之景开卷,先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之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正是这样的环境,使苏子与客放声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不久,“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明月也出来为他们助兴。苏轼正好借明月又看到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置身于这澄澈、宁静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月夜美景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

“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这里由景过渡到人的感受,情景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既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又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致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此的良辰美景,何不及时行乐?于是饮酒乐甚,叩舷而歌。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描写到议论的转折,作者的心情由对天地自然的赞美转为对人生不如意的喟叹。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客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了曹操、周瑜这两个英雄人物,用一世英雄“而今安在哉”来表达他的消极思想,他认为自己与苏轼不被国家重用,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只能“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想到青春将要虚度,客情不自禁地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悲情自然而来,只能寄悲哀于风月,“托遗响于悲风”“抱明月而长终”,情绪更加低沉消极。

针对客人低沉的悲情,苏轼以“客亦知夫水与月

乎”引出他对天地自然的认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借眼前之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一面来看,天地万物连一瞬间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又何必“羡长江之无穷”而“哀吾生之须臾”?这里苏轼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告诉客,面对自然的美景,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这样苏轼就使得客心中的感伤消失了,主客的心境也因此由悲转乐。

最后,主客开怀畅饮,更以“杯盘狼藉”之状衬托出主客此时的欣慰和轻松。至此,我们对苏轼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有了更深的体会。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