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红楼梦研究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郭敏厚

《红楼梦》堪称大百科全书。治民俗者从中看到风情,通医道者从中看到药方,精养食者从中看到菜谱,学律诗者也从中看到诗律……

曹雪芹诗才甚高,其友人极多推崇,言其诗风近于李贺,可惜其诗于今无存。但从《红楼梦》前八十回所载的多首诗词歌诔来看:虽作用全在于刻划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其思想艺术之高下,不可与曹氏的诗作等同,但从中也可见其诗才横溢之一斑,《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搬进大观园陪伴宝钗之后,便有一段香菱苦志学诗、黛玉尽心讲诗的故事。毋庸置疑,这段情节同小说中的所有诗歌一样,也是为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服务的。然而,从学习近体诗格律的角度来看,黛玉的观点,无疑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迪.

说起诗律,黛玉有一段通俗概括的论述:“什么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如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段话涉及到诗律的平仄、对仗等内容。我们视它为纲,再结合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就可以基本弄清律诗、绝句的格律。

一、句数、字数

律诗每首八句,排律不限,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分别谓之五律、五绝;七字者,分别谓之七津、七绝。这些属于一望而知的东西,黛玉略而未提。

二、押韵

在前引“总纲”的那段话中,未曾提及押韵。然而就在此话之后,黛玉给香菱布置诗作时却说:“昨夜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十四寒”是“平水韵”中的一个韵目。“平水韵”是由金代王文郁和南宋刘渊先后对分韵苛细的《广韵》韵部重新进行归并、专供诗人作诗用韵的一部韵书。·由于王曾经担任过平水(今山西临汾)的书籍官,刘的籍贯也是平水,故史称该韵书为“平水韵”。平水韵有106部韵目,包括平声30部(分上下.两卷: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金元至今,诗人写近体诗选韵皆以平水韵为准,

近体诗为了造成声音的回环美,在押韵方面有两条基本规定:一是一般要押平声韵。上述“十四寒”,即是平声上卷中的第十四部韵目。二是全诗除首句可押邻部韵外,其它偶数句必须押同部韵。以香菱所作的第一首吟月诗为例: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五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霄何用烧银烛,

睛彩辉煌映画栏。

韵脚“寒、团、观、盘、栏”,五字全在“寒”目之中。如果违犯此规定,即谓之“出韵”、香菱对此很有警惕。所以,当她“挖心搜胆”忙着思索怎样修改第二首吟月诗时,探春隔窗关心地喊:“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误解了,竟怔征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寒”、“删”虽邻韵,但也混押不得。

三、平仄

平仄是诗律的关键.毛泽东在1965年致陈毅的信中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要理解黛玉所说的“平声对仄声”,首先得明白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平声调式平舒,故谓之平,上去入三声或曲折、或下沉、或促迫,故谓之仄。仄者,不平也。中古之后,四声有了变化: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以今天普通话来看,阴平、阳平即为平,上声、去声即为仄。但要注意,由中古入声所变的阴平、阳平字,仍应看作仄。

其次,还要弄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规定。古人作诗为造成声音的抑扬、和谐,主张一句之中平仄间隔。于是,便形成了五言和七言的一四种基本句式。(下边以“—”时标平,以“︳”代仄.)

五言:(甲)︳︳——︳

(乙)——︳︳—

(丙)———︳︳

(丁)︳︳︳——

七言:(甲)——︳︳—︳

(乙)︳︳——︳︳—

(丙)︳︳———︳︳

(丁)——︳︳︳——

再次,还要清楚律诗的粘对规则。所谓“枯”,指上联对句的第二字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不同,即谓之失粘。所谓“对性,指同一联内出句第二字与对句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反;否则,即谓之失对。以五言为例:

对︳︳——︳(出句)

粘——︳︳—(对句)

———︳︳(出句)

对︳︳︳——(对句)

排律的平仄,亦是按此规则延续向下排列。如第49回香菱与大观园众姐妹所作的“即景联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潇韵”即是如此.兹摘开始部分如下:
一夜北风紧,



开门雪尚抓。



入泥怜洁白,



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



无心饰痿苕。



价高村酿熟,



年稔府粱饶。



明白了以上三点,就可以用上述四种基本句式分别排列出五律、七律的“平声对仄声忿的四种格式。

如果声句不入韵,可分别用甲种、丙种句起头。第一种格式:

五律: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七律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七律的平仄格式,比之五律,每句前边仅多两个相反的音节,其余全同,为节省篇幅,以下各式从略。

第二种格式:
五律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如果首句入韵,可分别用乙种、丁种句起头。

第三种格式:

五律:

(乙)——︳︳—

(丁)︳︳︳——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第四种格式:

五律:

(丁)︳︳︳——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上述四种平仄格式,可称之为“正格”。但人们作诗极少有人严格照此行事。正像香菱向黛玉请教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香菱的“疑惑”,反映出她对平仄上的一些变通、拗救之处(即“变格”还不明白。

这些变格可简括为以下四点:
(1)七律一、三字不是节奏点,所以甲、丙、丁种句的一、三字的平仄允许变通。但乙种句只许变通第一字。(五律可减去前二字相反音节,照此向后顺延处理。―以下各点亦同。)

(2)乙种句︳︳——︳︳—,如第三字失平而为仄(谓之“拗”),便会出现“孤平”(即全句除去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但允许将第五字的仄变平进行补救(谓之“救”);形成︳︳——︳︳—。这种句式亦为合律。

(3)两种句︳︳———︳︳,如第五字失平而为仄,可将第六学的仄变平,形成︳︳——︳—︳。此种句式亦算合律,而且更为人们喜用。

(4)甲种句、乙种句在诗中常为邻句:一一︳︳一一︳,︳︳一一︳︳︳一。①如甲种句第五字失平为仄,可将乙种句第五字变仄为平去救,形成一一︳︳︳一,︳︳一一一︳一。②如甲种句第六字失平为仄,亦可将乙中句第五字变仄为平去救,形成一一︳︳一︳,︳︳一一一︳一。这两种邻句相救的句式亦算合律。

归结的上各点,可将其变格句为下:

(略)

还需强调一点:丁种句第五字的平仄不能“不论”,即此仄绝不可为平、如变通为平,末三字皆平,谓之“三平调”。此乃近体诗之大忌,是救不得的.

绝句为律诗之一半。.它的平仄“正格”、“变格”,完全与律诗相向。

这些平仄规定,黛玉没有从理论上一一明讲,但她重视实践.她给香菱布置了大量阅读作品:王维五律一百首,杜甫七律一、二百首,李白七绝一、二百首,要她“细心揣摩透熟”,不懂之处,向她和宝钗求教。检验香菱所作的第二首吟月诗的平仄,证明这种多读、揣摩之法确有其效。下引香菱习作,右为平仄格式分析。(字下加点者,为中古入声字,不管普通话读何声调,一律视为“仄”)

非银昨水映窗寒,(丁)——①︳︳︳——

试看睛空护玉盘。(乙)︳︳——︳︳—

淡淡梅花香欲染,(丙)︳︳———︳︳
丝丝柳带露初干。(丁)——︳︳︳——

只疑残粉涂金砌,(甲)—(带圈)—①︳︳—︳

忧若径右抹玉栏。(乙)︳︳——︳︳—

梦醒西楼人迹绝,(丙)︳︳———︳︳

余容扰可隔帘看。(丁)——①︳︳︳——

全诗平仄属丁种句起头、需要说明一点,未句后一字古有平去二读,此应读平声。

四、对仗
对仗也称“骈偶”,黛玉俗释为“对子”。通过出句与对句问词与词的相对,造成声律上的抑扬美和对称美。

黛玉所讲的“起承转合”,本是诗文章法结构上的术语,但其中也暗含着与之相对的律诗四联―即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额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她说“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气具体指出了额联、颈联是律诗要求对仗之处。

如何来对?黛玉说除过“平声对仄声”之外,还要“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后者讲错了,这可能是早先书稿传抄之误。正确说,应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词性相对,词组相对。且看香菱所作的第三首吟月诗中间两联的对仗:

精毕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羡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

中间两联对仗极工。如“一、半”、“千、五”为数目对,“绿、红”属颜色对等。

至于绝句,仅有四句,对仗与否,无一定要求。而排律,句数又不拘多少,故除过首尾两联之外,中间各联皆需对仗。前引“即景联句”即可证明。总之,诗律是规范诗人写近体诗的格式。这一格式无疑是重要的,但又必须与完美的内容相统一,才称得上是好诗。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善哉斯言!我们在称赞林黛玉聪慧之时,更加叹服曹雪芹之高明。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