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吴润凯
宋人张栻曾作《立春偶成》诗一首,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在这首诗里,草木是春的使者,首先感受并传递了春的信息。而苏轼在其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有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此,东坡居士告诉我们,鸭子最先从春水的回温中感知到春来的消息。

草木鸟兽虫鱼之属较之人类,对于季节的变换更为敏感,因此,张、苏二诗捕捉与描述的视角是客观而又准确的。也正基于此,“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自然不过的现象,而人类则必须据此去寻春。

宋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年)暮春,苏轼登临超然台,赋词一阕: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前,即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第二年乃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台成,由其弟苏辙命名为“超然台”,苏轼曾作《超然台记》一文记其事,真正极尽超然的心态,“无所往而不乐”。上文所引之词,即是苏轼又一次登临超然台所作。时候虽然已是暮春,但词人游春之心未减,故谓“春未老”。“试上超然台上看”一句,则于无意间点明词人此次乃是寻春而来,但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在在都是春光影像。难怪向来以超然自居的词人也要触景生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两句既有难以排遣的故园之思,又有挣扎其中的自我调适,读来更觉其情可感可佩。

苏轼由超然而忏然,与暮春时节不无关系,这其实是伤春情绪的酝酿使然。同样的寻春经历也发生在唐代诗人王驾身上,只是他比苏轼的情绪更为平和,从而避免了许多情与理的挣扎。他的《春晴》一诗是这样写的:“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短短四行诗,却有三行写春景,道尽春雨前后的景象差异,实际上是春天已经伴随春雨进入尾声了。这样的时节最易引发诗人的伤春之情了。但是,王驾最后一句却笔锋一转,“却疑春色在邻家”,看似不合情理的猜测,恰能很好的化解了诗人的悲伤之情,也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诗人的豁达心境。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有一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诗题就叫《春日》,诗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人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到水边寻春,虽然春意无限,景象全新,但是春具体在哪里呢?诗人寻寻觅觅,最终才发现,原来春风拂面,繁花似锦,到处均洋溢着春意,又何须寻觅呢?泗水在山东省中部,南宋时已沦为金人领土,朱熹又不曾北上,所以并不可能到泗水滨寻春。针对这一历史事实,此诗的理解就变得扑朔迷离。传统认为,此诗表面虽是寻春的写景之作,实则诗人用的全是暗喻的手法,因孔子曾在泗水一带教授弟子,故以“泗水”暗指孔门、儒学,“寻芳”则是探求圣人之道,因此《春日》一诗的底子是悟道诗,与寻春的经历无涉。学者莫砺锋却不赞同成见,他指出,“泗水”实乃“四水”之讹,而四水则是湖州霅溪的别名,朱熹于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春曾过湖州,诗即作于此时。按此理解,则此诗实在是一首普通的寻春、游春之诗。但是,诗又不单单止于此,而是有其精警的言外之意。莫砺锋进一步指出,朱熹“理一分殊”的哲学观点在诗中亦有体现:“春在万紫千红间,意即理无处不在;万紫千红虽然色、香皆有差别,但都是春的体现,意即万物虽殊,所含之理则同;到处寻春,却发现到处即春,意即苦思冥索探求哲理,却常在无意之中,豁然贯通,触处皆春,等等。”
当然,还有一首诗,虽然不算寻春诗,确切地说,应算“寻人诗”,但如以寻春诗目之,我则以为此诗境界更高。这首诗就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游园却因主人不在而吃了闭门羹,本属扫兴之事,但是,春色关不住,诗人临走之时,看到墙头一枝红杏,泄漏了春的信息。这是一次精神的奇遇。一枝红杏的意象,较之“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在枝头已十分”等表述,就好像工笔之与泼墨,显得更加儋然、素净,意蕴尤深,故而境界更上。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