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中国古诗中进步的生育观——生育文化与文学专题研究

作者:王美春
摘要:

古诗中所倡导的生男生女一个样、节制生育、正确教育后代等进步的生育观,对今天创作包括新的生育诗歌在内的新的生育文学作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具有启迪意义,值得我们“古为今用”。

关键词:古诗 生育观 文学作品 生育文化

关于生育的诗,最早可追溯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大雅》里有一首反映传说中周人始祖后稷业绩的诗《生民》。其中,写后稷的诞生颇具神奇色彩:后稷是其母姜嫄“履帝武敏歆”(踏了神的足迹)而“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怀孕生育)的。对后稷诞生的神话的理解,现代学者说法不一,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指出,此神话反映了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背景;而于省吾则在其《诗“履帝武敏歆”解》文中认为,姜嫄所履帝迹是周人远祖的图腾,故受孕生子为原始图腾宗教观念的反映;等等。尽管后稷的诞生富有神奇色彩,尽管学者们对此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就是《生民》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涉及生育的诗作之一,中国的生育文学历史悠久,生育文化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内容与生育有关的诗,虽说不如模山范水之作那样蔚为大观,却也为数不少。尤其是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进步的生育观值得今人肯定与借鉴。古诗中进步的生育观,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生男生女一个样

古诗倡导生男生女一个样,这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来已久。《诗经·小雅·斯干》诗中有一段内容涉及生育,其大意是:倘若生下来的是个“男子”,则让他睡在床上,穿那下裳,玩那玉璋,将来给他配个贵族姑娘;倘若生下来的是个“女子”,则让她睡在地上,包上小褓被,玩那纺锤,将来只管做饭与做酒。由此可见,男婴与女婴生下来,待遇不同,将来的命运也有别,这也表明男尊女卑在《诗经》时代就已颇为突出。以诗与这种封建思想唱反调的最早的诗人当是西晋诗人左思。其280字的《娇女诗》堪称开先河之作。全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在诗人的笔下,这姐妹俩像小鸟一样飞入园中,在园中摘生果,于风雨中嬉戏,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心注于吃,端坐着帮大人料理食品,而学习则不专心,对着烹茶的鼎吹火,结果衣裙被烟熏脏了难以洗净,而听说这次要挨打了,则又面壁而泣,撒起娇来。诗的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怜爱娇女之情,实际上也是在与重男轻女思想唱反调。

如果说,左思《娇女诗》只是表现了诗人的爱女之情,并未明确提出生男生女一个样,那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则不仅在诗中流露出爱女之情,而且明确提出了生男生女一个样的进步的生育观。他中年时得了个女孩,很是高兴。后来,他在《赠内》一诗中写道:“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前”,流露出对活泼伶俐的小女儿的喜爱之情。其女出嫁后也生了个女孩,诗人欣然命笔,赋《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一诗贺喜:

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

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诗人在诗中毫不掩饰自己有了外孙女后的喜悦之情,并明确表示外孙女和孙子是一样的,对女孩与男孩要一视同仁。“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十字,理直气壮,掷地有声,是对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有力挑战。

清代诗人王健庵也是一位不轻视女孩的诗人,其《自遣》诗中的“妻兼婢事休嫌懒,女比儿柔不嫌多”两句,指出女孩的好处在于比男孩温柔贴心,女孩多多益善,也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女孩偏爱与重视的思想,与上述白居易的诗可谓一脉相承。

二、倡导节制生育
古诗倡导节制生育,是对“多子多福”封建意识的否定,是对封建社会鼓励多生育人口的政策的否定。提及此类诗,我们首先不能不谈到王梵志这位初唐著名的白话诗僧。他一生中写过不少劝世劝善的语言为古白话的诗作。其中,《富儿少男女》、《大皮裹大树》、《自生还自死》等诗提出了诗人的节制生育观。《富儿少男女》这样写道:

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

身上无衣著,长头草里存。

到大肥没忽,直似饱糠肫。

长大充兵夫,未解弃家门。

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

前两句采用对比手法,指出生活的穷富与子女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后八句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描写穷人生下一大群子女后无法改变其衣、食、住(诗中的“存”,同“蹲”)等方面的贫困状况,并从侧面反映了人口增多给社会带来的多方面的压力。如果说,《富儿少男女》仅是揭示了生活的贫富与子女的多少有关,尚未直接提出节制生育的观点,那么,《大皮裹大树》一诗则直截了当地提出了“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的节制生育观点,而《自生还自死》则以世上人满为患,无地可住为忧:“续续生下来,世间无处坐,若不急抽却,眼看塞天破”。尽管在中国历史上,王梵志并非第一个有节制生育思想的人,在他之前,东汉的王充等人就有了节制生育思想①,但像他以诗的形式且以那么多的篇目明确提出节制生育观的,可谓“前不见古人”。

清代赵翼也是以诗倡导节制生育的有代表性的诗人。其组诗《米贵》,共八首,提倡节制生育。其中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只为人多觉地褊,一人一亩尚难全。

孟夫子若生今世,敢复高谈古井田!

“孟夫子”,即孟子。“古井田”,指井田制。相传为殷周时的一种土地制度。始见于《孟子·滕文公上》。根据孟子关于井田制的解释,每家可分得私有田百亩,足见那时还是人少地多的。但赵翼所处的清代,人口过度膨胀,使地就显得小了,少了。这首诗前两句从因果关系上着墨,揭示当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后两句假设孟子倘若生在清代,也不敢高谈井田制,于古今(井田制时为古,每家可分得私有田百亩;赵翼所处的清代为今,却“一人一亩尚难全”)对比中进一步揭示了当时人多地少的矛盾。从而,含蓄地表现了诗的主题:人多,导致了地少,地少,又导致了米贵,因此,人类必须节制生育。诗人的另一首诗则借助宋真宗赵恒“景德”、“大中祥符”年间的史实,说明要使米价不贵,必须做到人少地多,所谓“始知斗米三钱价,总在人稀地广时”,也就是要人们节制生育。这些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却耐人寻味。

三、倡导正确教育后代

《诗经·小雅·小宛》中的诗行:“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写作者用蜾蠃负子来勉励兄弟们好好教诲自己的后代,是最早倡导正确教育后代的诗行。如何正确教育后代,古诗所倡导的值得我们借鉴的主要有这么一些内容:

1.教育后代勤奋读书。这类诗为数众多。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赠外孙》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斗书。

诗的前两句以“凤凰雏”比喻其外孙吴侔的眉清目秀;后两句鼓励诗人之外孙多读书,“读五斗书”。诗语质朴无华,诗人教育后代勤奋读书,也语重心长。我们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尽管古人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尚未至此地步,但他们还是深知读书有用的。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②,“书中自有颜如玉”③,这是古人对读书功利目的性的一种浅薄的认识。但对此也有理解颇为深刻的。如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读书》(二首之二)中自述读书之目的在于为人民:“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这就要深刻多了。因而,他教育儿子要读书,熟读“六经”,忧国忧民④;因而,他也创下了写教育后代诗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据《陆游年谱》的著者欧小牧先生统计,陆游现存的诗中专门示儿或提及教育后代的就有200多首。

2.教育后代堂堂正正地做人。这类诗为数也很多。其代表作有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示子孙》、《示儿子》,杨万里的《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明代诗人陈献章的《田夜读》,王阳明的《书扇示正宪》等。“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陆游在这首《示子孙》中告诫后代不要一味追求功名利禄、辱没好的家风。在《示儿子》一诗中,他要求儿子为国效力,侍奉父母,惟有诚实:“事国事亲惟不欺。”陈献章在《田夜读》中勉励后代继承和发扬勤奋读书、艰苦务农的好家风,不做升官发财之梦:“朝来窗壁尚涂鸦,灯下吾伊且赏瓜,不是风云天上梦,阿田家世本桑麻。”王阳明在《书扇示正宪》中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如树不植根,暂荣终必瘁。植根可如何?愿汝且立志”,诲示儿子正宪要立志。杨万里则在《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里对即将赴官的二儿子谆谆教诲,要他像慈母对待自己子女一般对待老百姓,不可苛察榨取:“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垄断欲何为?”中国古代诗论有“诗品即人品”之说,正是为人耿直、堂堂正正做人的诗人们创作出了一首首教育后代堂堂正正做人的佳作!

3.教育子女从事实践活动。这类诗篇目也不少。陆游的《示子遹》与《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之三),教育其小儿陆子遹从事实践活动,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前一首诗,首先以古人做学问的楷模告诫其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然后,指出从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后一首诗,则从写诗的角度强调从事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如此教育儿子,堪称“教子有方”。我们今天不是也在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吗?

4.教育后代要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两千年前,孟子便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⑤这样倡导尊老敬老的话。正是在如此传统美德的影响下,一首首教育后代要尊老敬老的诗作诞生了。王梵志可谓写这类诗作较多的诗人之一。其《你若是好儿》一诗,劝“你”当“好儿”,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你若是好儿,孝心看父母。五更床前立,即问安稳不。……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而《只见母怜儿》、《父母生男女》等诗则或对逆子的不孝行为予以谴责,或以子女不孝造成的恶果来规劝子女尊老敬老。前一首诗谴责逆子的不孝行为,父母在世时不赡养,却在父母死后祭之:“生时不恭养,死后祭泥土。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让人觉得谴责得有理,谴责得痛快。对老人“薄养厚葬”,又有何意义?后一首诗写今日子女不孝敬父母,他日“汝”之子女也就会仿效着不孝敬“汝”,所谓“五逆前后事,我死即到汝”。以此规劝子女孝敬父母,巧妙自然,发人深省。明代诗人陈献章的《示儿》也是这方面的力作。《示儿》,共六首,是诗人教诲其子景云、景阳的组诗。诗人在诗中教育儿辈要“各司其职,分操家务”,孝敬老人:

姑也须烹妇也饮,采薪负水是男儿。

吾亲日夜伤离别,争得肝肠冷落时。

吟诵如此情真意切之作,你能不为之心动、油然而生敬老之情吗?

总而言之,古诗所倡导的生男生女一个样、节制生育、正确教育后代等进步的生育观,对我们今天创作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包括新的生育诗歌在内的新的生育文学作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具有启迪意义,值得“古为今用”。

【注释】

① 王充《论衡·气寿第四》云:“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何则?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标点本,第12页。“疏字”,指生子少;“数乳”,言生子多。

②③ 宋真宗赵恒:《劝读文》。

④ 参阅陆游《六经示儿子》、《六艺示子聿》等诗。

⑤ 《孟子·梁惠王上》。          

(在2003年4月6日召开的全国生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交流,并收入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