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文学 >文学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宋代大诗人苏轼为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余首诗。其诗大都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拟就苏轼诗的比喻艺术作一番初步的探讨。

一、 比喻方式多样

苏轼诗的比喻方式多样,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明喻:用其他事物直接明白地比喻诗中所要描绘的事物,本体与喻体都出现,且两者之间往往用“如”、“似”、“若”、“象”等比喻词连接。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本体有“人”与“事”,喻体为“秋鸿”与“春梦”,比喻词是“似”与“如”。诗中运用比喻,产生了明朗的美感。

2.暗喻。以用作比喻的事物来隐喻诗中所需表现的事物,本体与喻体也都出现,然不用比喻词。如“落月挂柳看悬蛛”(《舟中夜起》),便是新颖别致的暗喻。本体是“落月挂柳”(将落的月亮挂在柔嫩的柳条上),喻体是“悬蛛”(悬在蛛网上的蜘蛛),两者之间无比喻词连接,却语意明朗生动。

3.借喻:直接用比喻的事物(喻体)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的“白衣仙人在高堂”与《种茶》中的“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都是苏轼诗运用借喻的范例。前者以安然居高堂的“白衣仙人”借喻在大雨成灾、民不聊生之时不体察民情而一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朝廷命官们,讽刺入木三分。后者以茶困于茨棘、丛翳来借喻诗人自己为奸佞小人所不容,含意深远。两者皆具含蓄美。

4.博喻:运用众多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描绘,表达一个事物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点。苏轼诗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首推《百步洪二首》(其一)。诗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连用兔走、鹰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与露珠翻荷七个比喻来形容轻舟在急流中飞驶之快。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云:“用譬喻入文,是轼所长。此篇摹写急浪轻舟,奇势迭出,笔力破余地,亦真是险中得乐也”,可谓一语中的。除此以外,苏诗中的《石鼓歌》、《读孟效诗二首》与《瓶笙》也都是运用博喻较为成功之作。

5.曲喻:借助于想象的比喻。如“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中夜起》),以雨声比喻风吹菰蒲的声音,喻体与本体之间相似点在“声”,但诗中未加点明,而是借助于读者的想象才达到比喻之效果的,给人以俊逸美。

苏轼诗运用比喻,有不少是与其他修辞方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如《题王逸少帖》诗云:“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前两句以涂指抹粉、妖歌嫚舞的“市娼”比喻唐代书法家张旭、怀素的书法,后两句以“萧然自有林下风”的晋代才女谢道韫的丰姿比喻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这两个比喻,又构成强烈的对比,使得艺术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给人以丰实美。

二、作比的情形多样

苏诗用以作比的情形多样,具体说有以下四种:

一是用人物比喻事物。“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这是以万人鼓噪与浮江而来的晋王浚的水师,比喻钱塘江潮的雄壮气势;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与“西湖虽小亦西子”(《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则是以春秋末年越国美女西施分别比喻天然妩媚秀丽的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极有韵致。

二是用事物比喻人物。《二虫》中的“君不见水马儿,步步逆流水”,“君不见晏鸟滥堆,决起随冲风”,以不随波逐流的水马儿与不随风转向的晏鸟滥堆这两种虫来比喻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耐人咀嚼,有隽永美。

三是用人物来比喻人物。如“何时却与徐元直,共访襄阳庞德公”(《寄题刁景纯藏春坞》),以汉末时的徐元直(徐庶)比友人,以汉末襄阳岘山德高望重的庞德公喻刁景纯,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刁景纯的无限敬仰之情。

四是用事物来比喻事物。“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以飞迸的白珠比喻夏日落在湖面上的雨脚。“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有美堂暴雨》),前句以斟满了的酒溢出杯面比喻江水高涨似突出江岸,从而以水势烘托了雨势之猛、雨量之大,后句以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音来比喻急骤的暴雨声,都产生形象美。

三、 艺术效果多方面

苏诗比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多方面的。

1.苏诗善于运用比喻状物写景,使景物历历如绘,鲜明生动。《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一)“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十二回”,以雪堆、银山来比喻海潮来时掀起的滔天白浪,便使海浪历历如绘,特征突出,收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

2.苏诗善于运用比喻发抒情感。人之情,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苏轼运用比喻发抒情感,则使无形的情愫有具体之感,委婉曲折有韵致。《过岭二首》(其一)诗云:“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以唐代贬临贺尉的杨凭与曾被贬至潮州的韩愈自比,慨叹诗人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境遇相似者产生共鸣。

3.苏诗善于运用比喻摹写声响,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千杖敲铿羯鼓催”,以千根鼓槌急遽地敲打着羯鼓而发出的响亮之音来比喻急骤的暴雨声;“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润州甘露寺弹筝》),以三峡孤猿的啼叫比琵琶声,以啄木鸟啄霜树之声喻琵琶与筝的和鸣之音。这些都给人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此外,苏诗善于运用比喻叙事说理,使事理具体明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以飞鸿踏雪泥比喻人生之偶然、无定,使本来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具体明朗了。后来人们将这4句诗概括为成语“雪泥鸿爪”,用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综上所述,苏诗称得上取喻新颖奇妙,五彩缤纷。

四、取喻新颖奇妙之因

1.与诗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关。苏轼当过京官,也出任过多处的地方官,晚年一再被放逐,不少名胜之地留下了他的足迹。从坎坷不平的经历中,诗人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也练就了卓越的观察事物的能力。这些,都使他的创作、诗的取喻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诗人假如没有亲临杭州西湖与目睹有美堂暴雨,缺乏观察力,那是决计创作不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这样新颖贴切的比喻的。

2.与跟苏轼学前人,而又具有独创精神有关。苏轼所喜爱的唐代诗人韩愈,其诗就善于运用比喻,如《送元本师》、《岣嵝山》等诗都较好地运用了博喻。苏轼受韩诗的影响,又勇于创新,因而,其诗多用比喻,且取喻丰富,别具一格,颇有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